小时候家里挺穷的,全家八口人,全靠着父亲一份微薄的工资和母亲饲养些家禽补贴家用来维持生计。父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都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那些年左邻右舍的孩子都早早辍学出来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唯有我们家的兄弟姐妹一直在不停地读书,所以家里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加上我又经常隔三差五的害病,对于贫困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
可是即使我们这种经济状况的家庭,也经常会有一些农村亲戚来串门。或许只是因为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县城人,在他们的眼里,无论如何县城人的生活水平必定比农村人要高。这些远亲有一个特点,每次来我家时都会说起去县城的另外一个经济条件比我们好许多的亲戚家,如何被他们看不起,遭他们白眼;有时说到激动处竟然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仿佛在哭诉着另外那门亲戚是何等的为富不仁。
在那个自行车是唯一的代步工具的年代,善良的母亲考虑到路途的遥远,总是会留他们吃完午饭再走。有亲自远方来,不亦忙乎。夫妻俩总是会里里外外忙碌张罗着,母亲买菜,父亲做饭。父亲曾经当过部队的炊事员,烧得一手好菜,总是可以让那些远亲吃得心满意足。有时我还会撞见母亲在亲戚离开之前背着父亲偷偷塞给他们一些银两。
若干年后,当年曾经因为贫穷与饥饿经常到我们家蹭吃蹭喝的那些远亲,有的因为田地里庄稼管理有方而脱贫致富,也有的因为去广州深圳打工而赚得盆满钵满。只是所有与他们飞黄腾达有关的故事,我都是通过当年他们嘴巴里面那个为富不仁的亲戚讲述的。原来当年的穷亲戚在发家致富后,无一例外地拐着弯路去他家给他送田里收成的或是广东带的土特产了。他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遗忘了当年经常给他们帮助的我们。
那时年幼的我道理懂得不多,但是知道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于是富人亲戚走后,我开始在母亲面前唠叨当年的穷亲戚转眼间也变得忘恩负义为富不仁了。母亲只是笑着说,当年若是没有她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钱,或许他们真的连生存都困难;而今我们虽然依旧清贫,但是没有他们的那些土特产依然能够过得很好。在他们饥饿时给他们做一顿好吃的,在他们贫困时慷慨解囊,在他们飞黄腾达时不求他们的任何关心与回报。尽管母亲的心胸是如此的开阔,我的内心却依然愤愤不平,甚至觉得母亲善良得都有些窝囊了。
长大以后慢慢明白,其实嫌贫爱富是很多人共有的本性。或许当年的穷亲戚觉得自己翻了身脱了贫,有了接近他们眼里为富不仁的亲戚勇气和底气。他们已经不需要那些雪中送炭的帮助,而是开始迷上了锦上添花。而能够到县城的有钱或者有地位的人家里走一趟,哪怕只是像一般串门走亲戚一样,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件长脸的事情。或许等回到他们村,又可以绘声绘色添油加醋地高谈阔论了。
再后来又懂得了,付出与收入永远不可能成为正比。人生在世,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人应该比获取别人帮助的人要幸福许多,懂得感恩的人也会收获更多的快乐。
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养成了另外一个新的生活习惯——放大别人对自己曾经有过的帮助,缩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帮助。我知道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够活得坦荡看得开,是因为自己身上一直流淌着母亲的血液。
忽然想起这么一个故事:二战时,一犹太家庭遭迫害,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出去寻求帮助。大儿子去找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小儿子去找自己曾帮助过的人。结果却是大儿子获救,小儿子被出卖……爱你的人会一直愿意为你付出,你爱的人却不一定愿意为你付出。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爱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