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位于太师山脚下,始建于秦代,是历代皇帝祭祀嵩山的场所,兴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武皇曾十次登顶嵩山,封嵩山为“天中王”,开启了“封中不封东”的时代,此时嵩山和中岳庙名声大震。
中岳庙是五岳祭庙中保留古建筑、文物、古树最多的地方,庙前甬道的最前面是太室阙,国家重点文物建筑类编号001号,始建于东汉,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
甬道边的神像中有汉代文物——年代最早的翁仲雕像,高一米左右,翁仲是秦朝大将,英勇善战。雕像古朴大方。
从天中阁进入岳庙,走在古代帝王祭祀专用的神道上,两侧柏树森森,其中300年以上的柏树有300余株,3000年以上的柏树有16株左右,4000年以上的柏树有8株左右,是全国庙宇中古柏最多的地方。每一个柏树上都住着一个树仙,经过千年香火的熏陶,有了灵气,若龙、若猴、若鹿等等,自成一番道古仙风。
配天作镇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以地配天,唯有中岳才能和天相配,故得名。
崇圣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得名。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是中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艺术的代表。
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像,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清乾隆时重修。峻极门附近有许多珍贵文物,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太安二年(456),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为2.82米,由整石雕成。碑文传为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仿似汉碑古制,是研究北魏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代,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
嵩高峻极坊,坊名源自《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枋后是供奉岳神的中岳大殿,又名“迎神门”,清代木结构建筑。
拜台位于中岳大殿前,每年庙会期间人们在此拜祭中岳大帝天中王。
峻极殿 为中岳庙的正殿,又称“中岳大殿”,是嵩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玺彩画。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
峻极殿殿内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橱上悬有清康熙御书“高高峻极”四字横匾。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中天王像,龛外侧塑有高达6米的执锤侍立、姿态雄伟的镇殿将军,左为方弼,右为方相,是嵩山地区最大的泥塑作品。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1573)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
峻极殿的彩绘天花顶棚中央是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又名定风珠,避祸珠,现保存于台湾,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
寝殿位于中岳大殿的后面,根据前朝后殿的皇宫制度而建,是中岳大帝天中王和天灵妃起居场所。
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面阔11间,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时期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