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我一直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希望给予学生指导,而不是单纯以所谓锻炼他们的名义,仅仅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工具和资源。但随着学生的成长,这种努力的效果日渐衰微,让我屡受挫败。
直到一位友人认真的一句话仿佛点醒了我:你想改变一个人吗?每个人背后都站着一千年。
有一点基本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处事习惯会极大地受到原生家庭与重大经历的影响,所以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整条原生家庭链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来支撑自己的现状。每个人背后站着一千年,其实毫不夸张。
我是个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爱好者,关注生与死的问题;同时我还是个一线的互联网从业者,关注着行业内外的瞬息万变,对趋势有着自己的把握与判断。但当我讲自己精心打造、在我看来饱含价值的理念、思路、视角一股脑塞给他们时,他们却弃若敝履。远不如保研加分或出国经验分享会更有吸引力。
每每这时,我都安慰自己说,他们还小,等他们长大了才会看到这些东西的价值,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与冷遇之后,我开始相信另一个略偏道家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不能揠苗助长,由他们去吧,等他们撞了南墙回过头来的时候,才是他们成长的真正良药。
难怪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职业生涯规划,都讲究一个“被动”,就是我不主动冲上去说,你有病,我有药!让我治治你吧。而是默默在一旁端坐,等对方如饥似渴地跪求你的帮助时,再缓抬妙手,化朽为奇。
无论是小学课本还是中学作文,都讲究“以小见大”,仿佛真的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就能对一个人产生巨大影响,比如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好像一个人真的很容易被改变。但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细节改变人,只有对极少数极为敏感而有悟性的人才有效,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细节就是细节而已,不必注意,也难以注意。改变一个人最有效的还是重大挫折与重大机遇。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背后的一千年逼得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背后的一千年会导致自己坐失良机的时候,才会放下那一千年的执念,敞开胸怀,接受改变。
最后,我不得不在寂静之夜扪心自问,是什么让你有如此强烈的动机去改变他们?真实的答案是阴暗而悲观的:为了自己的成就感,为了自己受人认可与爱戴,为了证明自己是优越的,为了满足内心的虚荣,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为了汲取外部能量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缺陷与空虚。
我一直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告诉自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其实,我只是为了自己。归根揭底是自己人格中的弱点绑架了我的行为。
我做了多少无用功,荒废自己的多少青春,如果我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我的一切指导、说教都是虚无。
话又说回来,我们改变他人也并不难。健全自己的人格,活出自己的精彩,走上自己的巅峰,回望,追随者络绎,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