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每天起床后,都要先玩一段时间,然后在我们三番五次的催促之下,不情愿地去刷牙洗脸,中间还被卫生间其他的小物件吸引,要摆弄一番,刷着牙还要跑出来跟你说上其他的话,做点其他的事,眼看去幼儿园的时间就快到了,他全然不顾,着实让人抓狂。
怎么办?翻翻育儿经,找不到答案。养育孩子,就是要面对这些具体的吃喝拉撒睡,可育儿经里以大词和理念居多,然后配备一些案例予以印证,碰到这些具体的小事,反倒让人束手无策。
跟儿子沟通,问他是不是玩耍对他很重要,他用力地点头,再问上学是不是也很重要,他也用力地点头,然后我说咱们找一个既能让你玩耍也不耽误你上学的办法,就是早半个小时起床,订个闹钟,听到铃声就要起床,他同意了。
至此,我明白了,孩子与大人的节奏完全不同,所关心的事物也不同,我们既不能寄希望于孩子像机器人一样听从大人的指令去行事,也不能为了省事而越俎代庖地包办,需要给孩子与这个年龄段相适的时间与空间,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与自我满足,培养其自主性,孩子只有在感受、决策、行动中才能完善自己的神经系统。
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与孩子很多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避免,家长要控制自己,避免对孩子的过度干预,既不要轻易地下指令,也不要轻易地包办。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孩子不听话,孩子难以管教,问题更多地出在我们对孩子的过度干预上。下指令和包办,是两个极端,均侵害了孩子自主性成长的空间。
02
当教师的时候,我也经常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和家长们分享一些我学习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现学现卖,边学边实践),不过当时的我还没有孩子,对教育孩子的复杂性,还未有深切的体会,那些理念和方法固然正确,但在现实中就会碰到三对深切的矛盾:在家庭,碰到自主性培养与家长权威的矛盾;在学校,碰到自主性培养与集体管理的矛盾;在社会,碰到自主性培养与应试之下的学历竞争的矛盾。当然,这三种矛盾互相渗透,互相关联。
面对这三对矛盾,那些没有定力的家长,其心情是焦虑的,因此,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也就大有市场,所以面对培养孩子自主性这个大前提,很多时候,我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忽略,我们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榜样,进行成功学意义上的解读,很显然,这种解读是错位的,各取所需罢了。
很多家长对育儿经的学习,依然抱有功利性的态度,即通过学习一些更巧妙更有效的技巧来支配孩子,让孩子配合自己,达成自己的目标与期望值,这一点,恐怕是很多家长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假若没有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为前提,各种方法、技巧会统统失效,完败现实。
03
对孩子自主性的培养,关乎孩子的一生与未来,自主性培养,换个说法就是个性化培养,用高大上的说法,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这一点,在强调道德教育与权威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欠缺。传统的道德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对人驯化的一种手段,无视个体的差异与真实需求,因而也谈不上自主性培养,更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与良知。
自主性培养这个高端的理念,需要高端的方法与技巧相配合,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看得时候十分认同,操作起来就走样,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水平还不足以驾驭这些方法与技巧,比如很多家长自身的自主性就是一个问题,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没有定力,不能识别真正的问题之所在,一旦与孩子发生冲突,投射出来的都是自己的情感需求,情感不成熟。
家长作为成年人,可塑性较弱,即使意识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习与矫正都比较困难,特别是遇到困难,没有外界支持的时候,很容易中途放弃或崩溃。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双方应经常交流协商,互相支持,在一方能量匮乏的时候,把任务接过来。假若通过社区或学校的途径组建交流群体,彼此提供支持,才能让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落地生根。唯有此,育儿经上先进的理念与方法,才有切实可行的路径。面对困难时,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与支持,不仅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所不能取代的,反而是需要加强的。
04
有两个朋友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题为“中国式父母的悲哀:付出自己的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的文章,标题触目惊心,而对问题的分析——中国式父母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值得商榷,感恩是教不出来的(那是一种高级说教),作为健全人格的一部分,是自主性成长的结果,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避免为孩子过多付出,过度干预,侵害自主性成长空间。
未来的优质教育,应以自主性培养为目标,解决个性化选择与集体管理、家长教师权威、应试学习的矛盾,家长们也要有一定的定力,学会鉴别哪些才是真正的优质教育,对孩子进行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投资,而不被各种以“成功学”面目包装的教育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