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金翅雀圣母》 影像记录87
2023年7月12日,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参观时看到了这幅画,拍了两张照片。其实在早前发的《乌菲兹美术馆的圣母玛利亚 影像记录83》文中,是可以把这幅画加进去的,因为这也是圣母画。但我觉得拉斐尔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影响很大,有必要专门写一写。
记得上大学时,同宿舍同学中有人苦练了一学期哑铃,长了肌肉。放了一个寒假,回家没练,吃的又好,结果回来以后就被人嘲笑,说:从米开朗基罗变回拉斐尔了。
那时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能看到这两位大师的画作真迹,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犹记得那天在乌菲兹美术馆这个大走廊里,有一排长长的椅子,我们坐下来休息了好久。导游是个台湾妹子,我们聊了不少。
一、《金翅雀圣母》
《金翅雀圣母》(Our Lady of the Goldfinch),拉斐尔·桑西(Raffael Santi,1483-1520年),创作时间:1506年,尺幅:107x77cm。
《金翅雀圣母》又名《圣母子与小施洗者圣约翰》、《带金莺的圣母》。在这幅绘画中,圣母的面庞便是拉斐尔个人风格的体现。另外,画面中的圣母头顶绘有光环,但后续的版本中却舍弃了这一符号。
人们给画家的圣母像取名,通常是:
①根据收藏者(或出资者)的名字命名,例如:《大公爵的圣母》、《康尼斯达比勒的圣母》、《阿尔巴圣母》等;
②或者根据圣母像所放置的教堂命名,例如:《西斯廷圣母》;
③或者根据作品中圣母的背景命名,例如:《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椅中圣母》等;
④或者根据作品的内容取名,例如:《金翅雀圣母》、《戴冠的圣母》等。
拉斐尔的圣母往往被描绘为一个平民的母亲。她纯朴、善良、温柔、美丽、端庄、和蔼,充满了温馨的母性,是一个洋溢着幸福和欢快的人间少妇。在她的身后往往是一片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两个天真无邪的婴儿(即耶稣和约翰)在她的膝下嬉笑玩耍,色彩柔和圆润,比例均衡和谐。作品中没有任何的神秘色彩和禁欲主义,体现了拉斐尔的人文主义思想。正如俄国艺术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所说:“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性战胜基督教的修道院的理想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之一”拉斐尔在佛罗伦萨时所创作的圣母像大多属于这一类。
这幅画中一共有三个人物,圣母、耶稣与约翰。但是画中人物并没有宗教标签,圣婴耶稣与约翰都画成幼儿形象。年轻的圣母,就像是带着两个孩子的民间母亲。构图取金字塔式,据说这是他效法达·芬奇的结果,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感。这幅画上的色彩,选择得比较严格,圣母的红色上衣与蓝紫色披风,两个婴孩的皮肤暖色,构成稳定的画面。幼婴的天真烂漫与圣母脸上的爱抚,组成形象的基本内容,吟诵天伦的心曲。
二、拉斐尔
1.拉斐尔的一生
拉斐尔·桑西(Raffael Santi,意大利语: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画家和建筑家,也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他是一位性情平和、谦虚好学、博采众长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特点是秀美、典雅、和谐、明朗。他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美术史上尊称他为“画圣”。
拉斐尔谢世时年仅37岁,但由于他勤勉的创作,给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贵的艺术作品。在1520年的春天,已患重病的他仍在绘画《基督变容》,最后因他逝世而未能完成。
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手法主义的代表人物,也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
拉斐尔的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所以他从小就随父学画。11岁时,父亲去世,他给一位画家当助手。后来,他学习了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积极吸取各派画家的优势和长处。形成了自己和谐明朗、优美典雅的艺术风格,开始走上了独创的道路。拉斐尔之母于1491年逝世,当时拉斐尔只是8岁,父亲在1494年八月一日再婚。11岁时成为孤儿,拉斐尔的正式监护人变成他唯一的叔叔。年幼时跟随父亲学习绘画,后来转为跟随佩鲁吉诺的画室学习绘画,在1500年出师。
1504年时,拉斐尔居留在佛罗伦萨,他受当地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所影响,同时亦学习列奥那多·达芬奇的构图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和风格,使他的风格日渐成熟,从而迅速和两人齐名。
拉斐尔人缘极好,十分懂得尊重人,据说他只要在某地待上五分钟,就会有人来求画,对此拉斐尔很少拒绝。此外,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一样,都要效力于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但拉斐尔与尤里乌斯二世一向处得很好,而随后的利奥十世也非常喜欢拉斐尔,特地赐给他一顶红衣主教的帽子,还把红衣主教毕比印纳的一个侄女许配给他。虽然拉斐尔对此心存不满,但他没有直接回绝,而是一直拖着这桩婚事不办,直至自己意外死亡。
总之,拉斐尔为人谦虚,待人诚恳,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很早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巨星和万人迷。他的性情就像他的画一样四处受人追捧,艺术家们都把他当作成功的典范。拉斐尔去世后,罗马人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教皇还坚持把他葬在万神殿,这是绝无仅有的殊荣。
拉斐尔的一生是非常顺利幸福的,充满了温暖、爱护、肯定、自信、安全感。这些都是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的一生所十分欠缺的。
2.拉斐尔的爱情
画圣拉斐尔是个十分迷人的人物,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有过众多的红颜知己。以他谨慎而又温和的性格,他几乎全部接受了这些女人对他的爱慕之情,其中包括一个叫玛格丽特·柳蒂(Margherita Luti)的女人,一个来自锡耶钠城的罗马Governo Vecchio大街面包房主弗朗切斯科·柳蒂(Francesco Luti)的女儿。这个玛格丽特很不一般,在1519年的罗马,在拉斐尔红的发紫的时候出现,并占据了大师的心。其实她并不漂亮,拉斐尔的情人和模特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比她更妩媚娇艳,但是大师却对她情有独钟,甚至是陷入了对她的疯狂爱恋而不能自拔,以致郁郁而终。但是这一切都被拉斐尔小心地藏了起来,因为玛格丽特不是她的真名,那么她到底是谁呢?
有人说,拉斐尔那幅名画《披纱巾的少女》,模特就是玛格丽特。华贵服饰上的绵密衣褶与肤色都被拉斐尔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浅绛和银灰的色调尽显优雅。现在,两人的轶事还被视为“西方艺术家与模特”的典型爱情故事。
3.拉斐尔之死
拉斐尔于1520年37岁生日那天去世,当时他正处于艺术的颠峰,谁料到竟然撒手人世,他的死震惊了罗马城。
在他37岁生日前的两星期,教皇派人送信给他说明他如何极力支持他追求教职的活动,但是事情还差那么一点点,要是拉斐尔能再多寻求几位主教的支持,那么教皇就可以保证他在下次的教职授勋仪式上得到主教的圣职。当主教,是拉斐尔一直追求的,虽然他的职业是艺术家,但是他早已成为梵蒂冈的艺术总监,并且习惯了宫廷生活。
他俊美的外表,迷人的气质,潇洒的姿态,超凡的艺术能力和温柔的谈吐,使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无论是在乌尔比诺女公爵府还是佛罗伦萨美弟其家,抑或是梵蒂冈教皇宫,拉斐尔都是这些大显贵们的座上宾。拉斐尔时常出没于宫廷和贵族府邸,自己也逐渐染上了贵族的习气,以致于1516年以后,在罗马老百姓的眼中拉斐尔就是一位显贵,一个超级巨星和万人迷,而他自己也在对名誉的追求上得到无比满足。拉斐尔的目的只有一个,往上爬,当上主教,追求更大的名誉。因此,他需要更多的支持者,包括一位红衣主教毕比印纳,而他的哥哥正好有一个女儿尚未出嫁,正好趁此机会办了美事。红衣主教和拉斐尔一拍即合,把女儿嫁给拉斐尔这个英俊潇洒,前途无量的人他早就有这个打算,现在拉斐尔自己找上门来正好。几天后,红衣主教的侄女玛利亚·毕比印纳收到了拉斐尔的订婚礼品,准备在拉斐尔生日的时候结婚,来个双喜临门。
订婚之后一个星期,拉斐尔把自己关在画室里,或者他去了别的什么地方,总之是不见踪影,平日里和他一起工作的学生也找不到他。谁能知道呢?拉斐尔的心在流血,他再次见到了他的梦中情人——玛格丽特,他的最爱。他们最后一次亲密的接触,拉斐尔觉得自己实在太对不起她了。她默默无闻,孤芳自赏,不知道盼了多少次,希望拉斐尔能再来看她。“上帝饶恕我”,拉斐尔告别了玛格丽特后独自陷入了沉思“只有在她身边我才能找回自己的灵魂,请拯救我的灵魂,为此我宁可脱去这污浊的肉体。我请求太阳晚一点升起,因为它一升起,我就得回到那个肮脏的世界,它的世故让我喘不过气来。为什么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却处处充满了阴霾和黑暗,正逐渐侵蚀我的心。”
拉斐尔相当明白,如果他迎娶玛利亚·毕比印纳,那他就是未来的主教,还有可能是大主教或者更尊贵,但是那就意味着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死后他会下地狱,跟教皇一样。教皇是个什么样的人拉斐尔知道的清楚,那就是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无耻阴险卑鄙的家伙,达芬奇和米开朗奇罗他们都和教皇不和,前者离开了意大利宁愿为法王服务并客死法国也不愿在教皇这里糟蹋自己的艺术,后者干脆多次与教皇顶牛。因此他们都得不到教皇的重用,尽管他们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顶级大师。相比之下,拉斐尔年纪轻轻的,对艺术也有很深的造诣,为人又相当圆滑。教皇有权浪费伟人的时间,因为他有权有势,是王中之王,讨得教皇的欢心就等于有了世俗的声望。年轻的拉斐尔无法拒绝世俗的声望和随之而来的金钱,于是甘心为教皇服务并事事听从他的安排。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拉斐尔终于受够了这种虚伪的生活,眼见着自己越陷越深,但又拔不出来。每一次见到玛格丽特纯洁的目光他就下定决心要离开罗马这个是非之地,但是一回到梵蒂冈,回到自己的画室,他又变成了世俗之人,功利主义淹没了他的良知。这种矛盾还能维持多久呢?他还来不及进一步思考,各种各样要他画画的订单就从四面八方砸过来,得开始工作了,
拉斐尔手头上正有一份任务,就是绘制油画——《基督显圣》。可是只做了一些素描的底稿,他就已经卧床不起。真是病来如山倒,他往死亡线上赶,任凭神医良药都无济于事。灵魂得救?原来他上次的祷告上帝真的听见了,听见了也好,结束这种矛盾中的生活,除了尚未完成的作品,他于人世也无所留恋。他死后可以在天堂等着玛格丽特,至于那个玛利亚·毕比印纳,拉斐尔可以做的最后一件虚伪的事就是把她的名字刻在自己的墓碑上。
三、拉斐尔的圣母画
拉斐尔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一生画了许多圣母像。他从不塑造刚强有力的英雄人物,而是偏爱温柔美貌的圣母与圣婴,这或许和他早年失去母爱不无关系,似乎他要在自己的画中寻找母爱的抚慰。拉斐尔画的圣母,不像达·芬奇画的圣母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神秘的气氛,也不像米开朗基罗的圣母那样庄严神圣。他笔下的圣母有如平时意大利街头美丽的普通人家妇女,单纯、明朗而快乐,是虔诚宗教信念和甜美世俗生活情趣的完美融合。画家将现实生活里的母性艺术地凝炼为一种圣洁的精神品质,用色彩涂抹在画板上。
当然,拉斐尔所创作的圣母像随创作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气质。在早期的圣母像里,一般偏向纯朴的平民妇女。拉斐尔居住到罗马以后,他的圣母像开始从平民地位登上宫殿的宝座,人间的母性转而成为女王式的圣母。但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而是以母性的温情慈爱和青春健美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的画雅俗共赏,最虔诚的教徒和街头贩夫走卒都喜欢,他成为当时画坛最受欢迎的画家。
拉斐尔完成的圣母像的数量之多,迄今仍难以计数,我的电脑里就有30多幅,但可能也只是冰山一角。其中比较著名的圣母画有:《西斯廷圣母》、《金翅雀圣母》、《圣母的婚礼》、《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椅中的圣母》、《阿尔巴圣母》,其中集大成者、最成功的一幅是作于1513年的《西斯廷圣母》。这幅祭坛画被指定装饰在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庭教堂内的礼拜堂里。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龛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庭教堂里,故得此名。
这里附上几幅上面提到的拉斐尔的圣母画,以下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1《西斯廷圣母》(Sistine Madonna),创作年代:1513-1514年,规格:265x196cm,画作类型:布面油画,现收藏地: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
图片2《圣母的婚礼》(The Wedding of the Virgin),创作年代:1504年,规格:170×117cm,画作类型:布面油画,现收藏地:意大利米兰布雷拉宫。
图片3《草地上的圣母》(Madonna del Meadow),创作年代:1507年,规格:113×88cm,画作类型:布面油画,现收藏地: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图片4《花园中的圣母》(Madonna del Prato),创作年代:1507-1508年,规格:122×80cm,画作类型:布面油画,现收藏地:法国巴黎卢浮宫。
图片5《福利尼奥的圣母》(Madonna del Foligno),创作年代:1511-1512年,规格:不详,画作类型:油画壁画,现收藏地:梵蒂冈博物馆的布雷拉画廊。
图片6《椅中的圣母》(Sanzio Madonna della Seggiola),创作年代:1514-1515年,规格:直径71cm,画作类型:木板油画,现收藏地:意大利佛罗伦萨庇蒂美术馆。
图片7《阿尔巴圣母》(The Alba Madonna),创作年代:1511年,规格:直径98cm,画作类型:布面油画,现收藏地: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1504年,拉斐尔来到佛罗伦萨,有一段时间主要是完成圣母像。这些圣母像给他带来了巨大声誉。凡是拉斐尔画的圣母像,人们都争相观看,以饱眼福。他的圣母画得实在太美了,每一幅都不同凡响,观者为之流连忘返。
他的圣母像的特点是:具有意大利民间女性的魅力,有着人间最能感同身受的母爱情调。以致几百年后欧洲各地流传着一句赞美女人的话:“象拉斐尔的圣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