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被称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上,众多诺兰粉寄予厚望的《敦刻尔克》颗粒无收,能就此就认为诺兰拍摄的《敦刻尔克》是一场失败吗?我不是诺兰粉,他的电影我只看过《盗梦空间》和《敦刻尔克》,且只有后者是到影院观看,但我真心觉得作为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战争题材影片,他的拍摄还是可圈可点的,完全可以和《虎!虎!虎!》、《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相提并论,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算是开启了战争片的一种新类型,是一场胜利。
我要回家
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只在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中稍微提了一下,如果不是历史专业或者说是对二战史比较感兴趣的观众,可以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题材。当时的英、法国内普遍存在着畏战情绪,千方百计想避免战争,又企图祸水东引,驱使德国进攻苏联,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牺牲小国捷克的利益,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十天把苏台德等地区交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这也标志着英法奉行的绥靖(妥协)政策达到了顶峰。
等待救援的英军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暴露了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德军迅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希特勒没有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后顾之忧后,于1939年9月1日凌晨,出动了58个师,2500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对波兰发动“闪电战”。
撤退前预计撤退3万人
德国突袭波兰,作为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但两国仍未放弃绥靖政策,抱希望于德国占领波兰后进攻苏联,两国一方面未积极备战,认为凭借着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相当安全,另一方面各自打着小算盘,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因而出现了“西线无战事”的“奇怪战争”、“静坐战争”。德军迅速占领波兰,紧接着又“闪电”袭击占领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然后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直逼英吉利海峡,把四十多万英法军队逼到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英法动员大批船只,历经九个昼夜的苦战,最终才把33多万士兵运过海峡,撤回英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人民战争:征调民船投入战争
这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德国侵略扩张而不得不自行吞下的第一颗苦果,是绥靖政策的失败,也是在二战第一阶段,使英法丧失了原本战略上的优势的第一次大失败。但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最终依靠“人民战争”的力量,把33多万士兵运过英吉利海峡,为英国保存最为宝贵的有生力量,也使得丘吉尔在这之后有资本、有底气发表那篇号称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演讲,激发了英国人民奋战到底的决心,也促成了二战中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组成了反法西斯联盟,最终赢取战争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场奇迹,是一场大胜利。
防波堤,一星期
海上,一天
空中,一小时
我们再回过来看电影《敦刻尔克》,诺兰从三条线:防波堤、海上、空中来描述这一场撤退,时间跨度分别为一个星期、一天、一小时,三条线交错在一起,生存的欲望,回家的渴望,救人的愿望,交织在一起,在时间分分钟的流逝中,我们观众也跟着影片中的众人同呼吸共命运。
战争把人的本性都逼出来了:恐惧和贪婪
带我回家,生存的本能欲望
19岁的菜鸟新兵历经种种磨难能不能顺利回家?燃料即将燃尽的飞行员是选择返航还是继续战斗?以道森先生为代表的民船能不能顺利抵达敦刻尔克协助士兵撤退?我们虽然知道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最终结局是撤退了33多万人,但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每一个人的下一秒的命运会是如何,一部已知结局的战争片在我们面前呈现为一部悬疑片。
为了家园而战斗
战斗到底的飞行员
当最终站在防波堤上的司令官从望远镜中看到海面上成群结队而来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民船,当满脸油污、筋疲力尽的小菜鸟躺在道森先生渔船的甲板上,当燃料燃尽迫降而被俘的飞行员身影映在燃烧的战斗机残骸火光中,当分发毯子给回家的士兵的老人一个个地说着:“干得好!”……我泪流满面。
回家就是胜利
这是一部点、线、面结合得很妙,既全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场面,揭露了战争中人性贪婪和残酷,塑造了不是英雄却胜过英雄的群体,同时又给予人深深的反思的战争片,非常值得一看!
敦刻尔克大撤退,不管是历史真实事件,还是电影,我们都应该说:是一场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