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TA是成功的吗?
每个公司的DITA实施都成功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三年前的DITA Europe大会上,几个演讲都对DITA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他们的项目未能获得价值。
DITA在欧洲水土不服了吗?
作为一枚DITA资深粉,我向DITA技术委员会的总编辑JoAnn博士提出了我的疑问。
JoAnn博士很淡定的说,质疑何时停止过呢?只不过是不同的DITA之路罢了。
与JoAnn博士在DITA Europe会议现场开心合影
JoAnn博士推荐的DITA实施路径
立一个业务项目,而不是IT项目。
首先用最小化方法(Minimalism)进行内容分析,不要把冗余的内容带入试点项目。建立一支信息架构团队,开发企业级的信息模型。
评估历史数据,决策哪些内容必须迁入DITA。现有内容不经过重新架构,直接进入结构化写作的环境,是没多大价值的。
下一步就是识别发布需求,针对PDF、HTML等输出要求开发样式表。
接下来启动一个小而美的试点项目。通过试点,优化信息模型,开发DITA的写作指南,把结构化写作的精髓落实到位,把基于DITA的工作流建立起来。
识别内容管理系统CCMS的需求。项目启动时不一定有内容管理系统的要求,但考虑到后续Topic数量级,系统非常关键。
对试点项目进行总结,对比立项时的收益预期,向各级组织汇报,并提出下一步的推广计划。
DITA路上的那些坑
乍一看,JoAnn博士提出的方法论,与任何一个IT系统上线都差不多——我也是这么做的啊!
项目经理表示不服。
你这么做了却没成功,可能是以下这些坑:
1. 这是一个业务项目,不是IT项目,做DITA的目的不是为了用新的工具编写原来的手册。
2. 核心在于最小化。DITA产生之前,最小化已经是IBM的信息开发基础,每个新Writer的必修课。IBM写作宝典中,核心思想就是面向任务的写作。大家以为IBM开发DITA标准是为了同源和Reuse,但别忘了,DITA的基因是最小化和任务导向。
3. 建立一支企业级的信息架构团队。JoAnn没有说要什么样的素质模型。参照IBM的分级,你得有战略级和战术级架构师,其中战略级是要求非常高的,负责进行企业级信息架构的设计;战术级要懂任务导向、XML,理解DITA数据的逻辑关系。
4. 试点项目逃避业务规则建立。DITA项目在于新写作方法论的落地。因此在试点项目中,必须输出写作指南,而不只是标记对使用规范。你的内容怎么写,是由你的受众需求决定的,DITA提供了直接面向用户任务写作的机制,如何用好这个机制才是关键。
5. 浪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去转历史数据。Junk in, junk out。
怎么做才能避免掉坑
正确的方法论 + 能打硬仗的信息架构师团队,是DITA实施成功的保障。过去十几年我经手的DITA实施项目有得有失,下次我会跟大家讨论方法论。从DITA到企业级信息架构设计,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跨越。
信息架构师的岗位定义和素质模型,可参考《技术传播入门手册》3.1节中的信息架构师分级模型。
在你做过的DITA实施项目里,对哪个难点最有体会呢?欢迎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