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疫情来势汹汹,已经四天过去了,每日还是不断产生新增病例。小区也从今天开始戒严,只留一个门口用于出入,并且还需要双码都绿也可以通行,即使驾车驶向地下车库,也不例外,全部都要检查。
还是那句老话:希望疫情能早些过去,还大家自由。
据了解,本次率先查出阳性的患者大部分都是老人,然后是小孩,而且几乎都是老人送孩子去上培训班。尤其一位胡阿姨的经历让人看了后泪崩。
*来自“东方热线”微信公众号中的今天的新闻——《镇海64岁感染者的故事:一个退休婆婆的勤朴生活》
12月8日凌晨官方发布了《宁波市镇海区11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活动轨迹公布》引发广泛关注。
在第一例病人(陈某某,男,41岁,确诊病例轻型)的家中,婆婆(即胡某某,64岁)是和儿媳一家住在一起的。这一家有两个孩子,平时吃饭五个人。
她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先步行送孙子到幼儿园,随后到菜场买菜,然后回家做家务,下午再去接孙子。周六周日,凌晨4点5点就起来去打零工(种草种花),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
周一到周五做免费保姆,每天这么劳累,休息天不休息还要去赚点小钱。直到11月30日咳嗽,也没去医院,只是在卫生室购买止咳药物~
老婆婆最后感染了新冠,被全宁波的人一下记住了,而她的轨迹说明她是一个勤劳、朴素、能吃苦的人,再次让所有老年人甚至一些年轻人印象深刻。
和孩子住在一起的老人,辛苦忙碌是日常!
看老婆婆的故事,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除了老婆婆得了新冠肺炎外,其他的和老婆婆几乎是差不多,全年无休的忙。
从前是农民,总有干不完的农活,现在跟着孩子进了城里,依然有干不完的活。
母亲总说:孩子打拼事业很辛苦,自己能做的尽量多做一点,辛苦点没关系。
是啊,母亲真的很辛苦,无论我们出差多晚回到家中,只要说饿,一定会麻溜的马上起灶开始煮。
就算自己生病,也尽量希望能用土方法治疗,总嫌去医院看病太浪费钱~
母亲辛苦忙碌了一辈子,苍老的双手,斑白的头发,不如从前的免疫力,都是母亲辛苦的见证。大概在她看来,她也只能做这些~
对安全感的依赖只能靠自我满足~
母亲年轻的时候,总是那个家里面最智慧的人,把家里家外安排的妥妥当当,家内没有陈设没有一丝灰尘,家外农田没有一根杂草。
现在上了年纪,尽管不能再向从前那样家里家外的安排,但总还是期望能去外面打工赚钱,找存在感,找安全感。
母亲没有言说,却能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现在在家里仿佛就是一个工具人,做饭洗衣打扫房间,必要的时候再帮弟妹带孩子,每天都是这样按部就班,其实没有一点存在感,更何谈安全感。
这和很多家里的老人都一样,只能不停的做事,没有更多的精神陪伴,特别是孤身老人,只能靠不停的做事来填补精神的空白。
白天可以这样,那晚上呢?停下手中的活,躺在床上,任凭思维意识在不停的流淌,但是无论怎样流淌,都像没有信号的电视一样,只有雪花没有图像和声音。
如若碰到自己的孩子心情不好,再来一顿无缘无故的埋怨,老人的心一定是瞬间稀碎的,然后默默的把他们都捡拾,在角落里把它们拼接好,继续过活。
在老人的心中,孩子就算成家立业也依然是孩子,我一个“大人”,总能解决自己的事情。
委屈和不愉快,甚至不被尊重,都无所谓,自己在角落里抹泪就好,泪抹干继续生活!
天生我才必有用!
“老人的才能不仅仅在家务,不仅仅在带孩子,也可以诗和远方,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充实自己的老年人生!”
——嘿嘿,这是母亲的豪言壮语!
“等到你弟弟家的孩子再大点,我就可以外出打工了,一个月赚2000块,一定会是很开心的事情!”
可是母亲也常会犯嘀咕,“真的等到了那天,自己不会身体越来越差了吧,你弟弟总说我,身体不好就在家待着,赚什么钱的,赚的一点钱还不够付医药费的。”
仿佛在母亲的复述中,能感受到母亲当时的表情——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微笑表情被老弟的一番大实话给吓住了,在那个不知所措的尴尬氛围中,微笑也就瞬即凝滞。
多一些陪伴,让老人有双感(存在感和安全感)
我的孩子就在身边,很粘妈妈,不愿意妈妈和别人讲很久的话,希望自己的眼里和心里甚至行动上都只有她。
我在小的时候也是如此的粘妈妈,忙农活的空挡,总是央求妈妈能陪我玩。
可当我们长大后,我们有了新的生活后,和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母亲曾用那么多的爱来填满我的童年,而长大后,却不在缠着母亲陪玩,是生活还是工作让自己忘记了和母亲相处的方式?
母亲说,每次我和我弟弟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就感觉我们还是那么小,还是想要竭尽所能的保护我们,尽管没有太多的力量~
母亲正在慢慢老去,多点关心,多点陪伴,幼时母亲给予我们的陪伴是真心的爱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当我们长大了,母亲却老了,我们可否用曾经接收到的爱来反哺。
有诗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千万不要等到“亲不在”时悔恨当初!
结语:
老年人的愿望是什么?
是曾经的膝下承欢?是再次出山,闯出一番事业?还是走心的精神陪伴?
最后,愿胡婆婆早日康复,愿每个老人都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