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读“对话”,品味波澜的深意
波折的设置,滚滚向前,揭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这往往借助语言来实现。教学时,应抓住小说中的语言,通过演读等形式来揭示“虽幽必显”的魅力。
好的情节,使得人物的深层心理、非常规心态暴露出来。
波折教学,应通过演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到“惊喜与快意”。
教学中,对于“一波三折”的指认、点数和公式化地说说“效果”,没有多大技术含量,不需要花大力气去教,只需要确认、点拨一下即可。更需要关注的是“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是怎样达成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教学的重点。
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其实应当将两类课型(笔者注:指精读和略读)明确区分,各自功能不一样的。
精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
略读课就是让学生使用精读课给出的方法,更加自主地阅读,教师不必精讲。
新编教材的一个突出的改进,就是干脆把‘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自读’课文设置导读或旁批,引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这样的功能区分,也是有意改进目前语文教学过分精读精讲的僵化状况。”
教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正宫,而自读课文的教学,不过是偶尔心血来潮才宠幸一下的妃子。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道:“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
自读课还是课内教学的一部分,不能等同于学生课外阅读。要从教读往自读方面延伸,以“教法”的迁移促“学法”的迁移。
孙绍振先生指出:“老师的任务,就要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到语言文字中去,而不是在语言文字的外围滑行,说一些正确的废话。
所谓“迷思概念”,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知识经验发生冲突而导致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