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阳后两周我已开始读晓霞院长的书,只是,那时,也许是阳后后遗症吧!我没有读进去,只是随便翻了翻,就丢在我的书架上。后来过年,也没有再去翻阅。阳后一直至今,我都没有读过一句书。这几天,我翻出第七期写作班视频,想起了那三天美好的时光,也想起了晓霞院长。今天清晨,我再次拿起这本《我看到了教育的星辰大海》,我看完了《自序》,瞬间被感动了,瞬间爱上了这本书,也庆幸自己幸好再次认真开读这本书。
在序言中,晓霞院长从自我介绍的不断更改缘由开始谈起,再谈她是如何进入文质研究团队的,谈她在文质研究团队做了什么,如何努力和成长的。读她的《自序》,深深感受到晓霞院长对自我真诚、深刻的反思,以及为了超越自己不断地努力,还有那一句句睿智的成长总结语。
一、敢于直面自己的短板并付出行动改变
晓霞院长在《自序》第3页中这样写道,“总体来说,我的知识结构比较窄,教育研究的视角相对单一,对教育的理解也非常有限,让我产生自我怀疑的并非来自他人的评价,更多的是来自自身必须面对的短板和不足。”她是多么真诚和勇敢啊。对自己,甚至她是有点挑剔的。虽然我认识晓霞院长不久,只见过两面。但这两面,也足矣见到她的优秀。单就她一开始拿起话筒讲话,我就佩服不已了。一讲话就滔滔不绝,不用拿稿子,而且,张老师说过的话、写过的话顺手拈来。真的让我非常崇拜,她记忆多好!她读过多少书!虽然我对她的了解还不是很多。但我知道她不仅仅口才好,而且也很会写论文,课题,编书,等都样样优秀,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也出色,她是音乐老师,唱歌肯定棒!……
当她加入了文质研究团队后,她见到了更多更优秀的人,她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时,她不仅仅是去直面更是付出了行动去改变自己,一路追随文质团队学习就是见证。反思自己,我也能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公共场合表达特别不好,很怯场。我也尝试努力付出行动,但我常常坚持不了。一时热,或容易被生活中各种困难打败。
二、敢于跳出舒适区,并保持持续努力的行动
加入文质研究院后,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接纳之后。晓霞院长不断调整自己,正如她在《自序》的第4页中,这样写道“我相信:人能成事,事更能成人。不是说,我要有足够的能力才能去承担某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因为努力承担了这份工作,我变具备了某种能力。我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局限里。而是要成长在自己的成长里中。也可以说,我不是要用行动去证明我的能力,而是做着做着,就自然具备了某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长出来的”,无须证明,也无须怀疑。”正是因为她内心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她才敢于一次次跳出舒适区,寻找最快乐最真实最期待的自己。她辞去了小学教师又两次辞去了大学教师又弃读博士。我觉得她的每次选择都是因为她内心有如此坚定地信念:我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局限里,我要成长在自己的成长里。我不是要用行动去证明我的能力,而是做着做着,就自然具备了某种能力。
有一句是这么说的,“鸡蛋从外打破是毁灭,从内打破是新生。”晓霞院长是一个“从内打破自己”有确定的信念、主动成长、付出行动的人。我特别欣赏她的这种勇敢和旺盛的生命力。读到这里时,我反思我自己,我觉得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从内打破自己去求主动成长的人。我人生中的许多的所谓成长都是因为我遭遇了外界的或世俗的各种巨大压力,或对我的偏见,或对我的误解。每当这时,我不得不打破自己,被迫成长和新生。之前,我的人生路上从来没有顺利过,一旦我处在短暂的顺境中,我就会在我的舒适区里“享受”,我不愿意离开我的舒适区。就像去年我七月底来长沙参加第七次文质写作研修班,也是因为我在工作中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因为我跟我的校长闹掰了:我的四岁半的老二正在医院住院(他每月一次的化扁住院,已两年,已让我处在崩溃的边缘),校长却安排我接任班主任,无论我如何跟校领导说明情况都不行,我选择了温柔而坚定地拒绝。然后带着老二回长沙儿童医院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我是怀着一定要写出一本书来证明自己化除校长对我的偏见而来的。
其次,读着晓霞院长的自序,我学习到了这样的信念,要这样学习从内部打破自己,调整自己:我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局限里,而要成长在自己的成长里。我最不擅长的是在公众场合说话,而这又是我职业的需要。也有可能是天性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口吃的原因,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口吃,一直到高中之后才看似正常。但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偶尔口吃的。因此,我说话总是很不溜,一站到台上就各种不自在。在第七期文质写作班,我是逼着上台的,虽然说得不好,但给了我很多鼓励。在推动力课程的直播中,我依然是说得最不好的那一个,但我发现我人生中第一次能公开说完十分钟。我的研究生面试、入职面试非常失败,都是在各种帮助中走过来的。我总是有深深地挫败感、自卑感。但是,今天,我明白了:我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局限里,我要努力去做,去参与,去尝试,去行动,我想,正像晓霞院长说的一样,总有一天,我会长出在公开场合“说话”的能力。
三、从不确定的自我怀疑到确定的自我信念到丰富的自我成长
所有的成功都不说一蹴而就,都不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晓霞院长是一个特别有智慧的人,一个特别有闯劲的人,一个特别渴望成长的人。
在《自序》第11页,晓霞院长这样写道“我的专业不是音乐,也不是家庭教育,甚至也可以说不是生命化教育,我的专业指向我的人生目标。这个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成长,不断地完善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生命成长是非科学性的、非工作形态的,与学历无关,与身份无关。”
读完她写的序言,我顿时明白,晓霞院长的快乐是她自己创造的。她总是能一次次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她有坚定的信念,她总是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内心的信念。她所有的追求、努力和行动都指向生命成长,为了成为她心中期待的自己。她做到了,祝贺她。更感激她,把这些通过文字分享给我,给了我那么多的启发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