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就一定是导致房价上涨的关键因素吗?女性收入比男性收入就一定是因为性别歧视吗?生活在所谓平民窟的人民犯罪率就一定比富人区高吗?提高就业率高就一定要以增加雇主的用工成本为代价吗?富人的财富就一定是以剥削穷人为代价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观念被人们相信,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可以被证明的事实。而另外一些观念被人们相信,只是因为人们被这些观念反复“洗脑”了而已。最终,洗脑代替了证据,让人们普遍接受了“事实”。
《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教你学会用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去看穿被谬误掩盖的经济学真相,以及经济学中看似合理的各类问题。作者是经济学大师托马斯.索维尔,他还是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书里每个章节,都给出了统计数据,结合了历史事实,运用有力的论述,拆穿了很多谬误,颠覆你的认知。是一本帮你增长智慧的书籍。
书里讲到五大经济学谬误:
1.零和式谬误。认为经济交易是一个零和的过程,一方有所得,另一方必定有所失。
2.组合式谬误。认为部分正确即整体正确。
3.事后归因式谬误。认为如果有两件重大事件相继发生,人们往往会把第一件事当成第二件事的起因。比如现在人们会认为房价下跌是导致经济下滑的主要因素。
4.棋式谬误。认为可以像下棋一样,一个决策不行就去尝试另一种,总会找到有效方法。而忽视了人并非棋子可以任由摆布。
5.开放式谬误。认为资源是无限的
原文片段
零和式谬误
许多经济学谬误都建立在一个较广泛的、隐秘的误导性假设上,即经济交易是一个零和过程。在这种假定中,一方有所得就意味着另一方有所失。但是,如果交易没有让双方变得更好,那么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租户还是房东,以及国际贸易中的双方,自愿的经济交易都无法继续下去。这种浅显的道理,对于那些倡导通过政策帮助其中一方进行交易的人来说,不一定看得明白。
这让我相到了一个“钱包故事”,比利时数学家莫里斯·克莱特契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谜题。史密斯教授和两个学生一道在食堂吃午饭。教授说:“我来告诉你们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把你们的钱包放在桌子上,我来数里面的钱,钱少的人可以赢得另一个钱包中的钱。”两个学生都爽快地答应赌一把。
学生甲想:“如果我的钱多,我就会输掉我的钱;他的钱多,我就会赢多于我的钱。赢的要比输的多,这个游戏对我有利。”同样,学生乙也这样想,认为这个游戏对自己有利。
一个游戏怎么可能对双方都有利呢?这显然是一个悖论。一个人得到的收益恰好是另一个人的损失,并不存在二者同时获利的可能性。
这些就是所谓的“零和”现象。也叫零和博弈,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在牌桌上,总归有输赢,最终结果就是赢的一方的钱就是输的一方的钱的总和。
比如拔河比赛中,要么就是一方赢,另一方输,没有双赢的局面。
还有比如股市中的短期投资,也就是亏损的资金等于盈利的资金。
再比如工作中,权利的游戏就是一种零和游戏。大家挤破头皮的“位置”,容你不容他。
还有国际政治中为了抢夺资源,抢夺地位,互相作难,互相排挤。
再回到“钱包故事”,里面其实存在一个假设,就是总有一方的钱会比另外一方少,如果是相等的情况,就不存在你输我赢。在这个假设前提下,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圈里,才会出现你输我赢的现象。但只要出现了第三方,这种不平衡就会被打破,就是假设史密斯教授说,如果你们的钱包的钱比我的少,我的钱就都归你们。反之则归我。由此而来,零和现象的存在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绝对封闭的条件下形成闭环的理论场景。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吗?其实,人类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从来没有绝对零和的现象,因为总有新鲜的事物的加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才是社会生活中的常态,特别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只有双方都能从经济活动中得到利益才是正常现象。
零和思维会让你看事物看人的心胸越来越窄,但共赢思维则让你看东西格局更高。
如何从零和走向合作共赢呢?
1.打破“零和”的封闭系统。与其争抢一块蛋糕中的更大份额,不如一起创造一个更大的蛋糕。需求总是可以通过各种创意被激发的,跳出圈子看世界,才能获得更大的圈。
2. 制定资源分配规则,限制博弈。对于总量有限、难以增加的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外部规则来压缩竞争的空间。比如,若大自然中土地、淡水、空气等是总量固定、人人争夺的资源,那么就需要通过环境保护协议和法律法规来限制对其的恶性竞争。
有了这两种对待零和博弈的思路,我们如何将它们运用到生活场景中呢?
在谈判学里面,双赢式谈判的第一步就是尽可能双方分享更多自己的信息,寻找彼此的需求点,从而达到双方利益化。隐藏信息,除了丢失信任,还阻碍利益达到最大。
把这种思维方式放到生活也是如此。下次在你遇到一个万分妒忌,让你零和发作的人时,试着停止批判,放下“第一”与“比拼”,尝试想想有没有合作的可能,去了解对方的需求。
当你把自己看成是一片树叶的时候,你就只会想着自己是不是最高最大的那一片树叶。
只有把自己看成是一棵树,把那些所谓的竞争者看成是合作者,与自己互相滋养,视野才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