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听的东西简直太多了。而且听过或者看过的东西,要是不记录,似乎就是过眼云烟,连复盘的地儿都没有。
好像每天都会产生新的资源,于是在和不同资料接触的过程中,产生新的交集。这些资料来源于思想,每一个新资源产生,都烙上了强烈的时代印记,因为在时代的背景下,产生了这样的思维,进而,这样的思维产生了这样的成品,无论产生什么,都会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带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而我们每天正在经历的事情,我们的时间投入,组成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正在经历这些,但又好像不止于此,因为思绪会往外扩散,我们需要一些超越现实的东西去支撑我们,也许是诗,也许是远方。
每一天很规整,就好像被分割了一样,一块一块,上午、下午、晚上,上班、下班、路上,工作、生活、学习。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想要变得不一样,天性中想要求新求变的细胞就开始萌芽生长了。所以,当有些不一样的事情发生时,好像就会觉得这一天很不一样,这是只有在这一刻才会发生的事。因为太特别了,所以必须要记录一下。通常,也只有特别的事,才会被记录下来。不一样带来思维的活跃,也变得愿意去分享,因为特别,所以难忘。
通常,重复一样的事情,似乎就进入了舒适区,那些闭着眼睛都能做的事情,带来的也许就只是物质上的回馈了。可当处于学习区,我们又似乎拿不到物质给予的丰富奖赏。但在学习区的付出又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需要在学习区被鞭策,以便扩大自己探索的边界。
这似乎是一种博弈,不仅如此,人和某些习惯之间似乎也存在着博弈。一方面,好的习惯会引导我们进入自己想过的生活,另一方面,过于程式化的习惯又会让人觉得自己似乎就像是机器,好像自己被框在里面一样。我们既想过自律、节制、富足的生活,又不想形式过于单一、无趣。但同时,这似乎又产生另一个矛盾。都说专注重要,确实,专注能带来思考的深度,这样就势必同一时间只能涉及一个内容,没有其他多样的内容进入这一个时间,这是专注带来的专一,特定时间带来的特定自律。
那如何在这个博弈中找到一个支点,来撬动整个学习区,以便能够在学习区和舒适区自由游走呢?
开头讲到现在听的资源太多,那就“持续听,不要停,听后输出练内功”。听,仿佛就是思维的碰撞,我们先学会了听,然后才开始说。也许这也算是一种刻意练习,听到不输出就不行的地步,让那天来临,然后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一个历史,因为这样特别的经历也是绝无仅有的。想到了,我们可以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变得不一样,说不定只要加大量就可以,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时间密度来让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变得不简单。
向左走,我们在舒适区,向右走,我们在学习区,中间夹着时间的砝码,天枰想要往哪里倾斜完全取决于时间的安排。时间砝码行使权,自由游走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