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年,新朝末年,刘秀率领两万人对抗王莽四十万大军,除此之外,王莽还专门征调了一个身高一丈、腰宽十围的巨人巨无霸为先锋官,专门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圈养到军中,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撼敌人。
面对实力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刘秀却打赢了,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
两万对战四十万,怎么做到的?
这就要说刘秀为什么被称为“天选之子”也叫作“位面之子”。
《后汉书》记载了当时战场的情况:“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然,吏士皆厌伏。”晚上有陨石坠入敌营,白天有团云落入敌营,这种团云称为营头云,极不吉利,天文志对这种“营头之星”的解释为:“营头之所堕,其下有覆军,流血三千里。”新朝的士兵都感到十分恐怖,极为害怕,在内心里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很多人看到这不仅会赞叹,这不是天灾吗?
当然《后汉书》也是人写的,真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是事实。
咱们再来看看当时新朝的皇帝王莽是什么人。
他被称作“穿越者”。
主要是因为他进行了“王莽改制”:
1.土地国有化,平均分配土地。2.人人平等,废除奴隶制。3.实行计划经济,以及国企专营。4.建立贷款制度,实行货币改革。
而且他还发明了1700多年才发明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大家会觉得王莽思想很超前,一定是一个明君。
其实,他统治下的新朝阶级矛盾突出,蝗灾、旱灾,饥荒四起,民不聊生,所以,各地起义不断。
有人会问:王莽是个暴君吗?
并不是,他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他大刀阔斧的改革,的确在前两年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慢慢地问题就暴露出来。
王莽的改革政策动了贵族们的利益蛋糕,他们自然不能善罢甘休,虽说王莽贵为一国之主,但他的政权不稳,还得需要贵族外戚的加持,而这样无异于与他们兵戈相向。
井田制度导致生产力降低,严重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农民获得土地后不但没有富裕还返贫了。
地主不允许雇佣农民奴隶,而种地又养活不了家庭,百姓没了收入来源,返贫后的百姓妻离子散,甚至易子而食,民间景象苦不堪言,哀鸿遍野。
所以,心怀天下的王莽最终却被天下所抛弃,主要原因是:
王莽的改革不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要求,他没有按照规律做事。
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个事情单拿出来不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是无法确定它的优劣的。
古人讲:做事要有天时地利人和。
根本原因是,在这些条件具备时,能够按照规律做事。
而王莽恰恰是在违背当时的规律进行改革。
看看天选之子刘秀。
刘秀统治的朝代出现了东汉盛世——光武中兴。
历史上从夏商周开始至清朝结束,一共统计有十八次王朝的中兴。但唯独光武中兴最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汉纪六十》中记载:
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盛者也。
刘秀以仁义治天下,积极推行仁政,推行儒学,重视文化,开创了一代繁荣昌盛的光武之世,从这一点来说,东汉帝国也是伟大的。
那么,他的治国理念到底是什么?
在一次与宗亲宴饮时,刘秀坦言:"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柔道”是他的治国理论基础。
《道德经》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
比如水虽然柔弱,但是势能特别强。
很显然,与王莽激进的思想相比,刘秀的“柔道”更符合当时的社会规律发展。
所以,是规律淘汰了王莽,选择了刘秀。
《道德经》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草扎成的狗),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
周公说:
天地无亲,唯德是辅。
在皇天上帝(太一天神)的心目中,对人和事无远无近,无亲无疏之分,只要按规律办事,他就会辅助谁。
所以,没有什么天选之子,只有按照规律做事的人,你按照规律做事,你也会成为“天选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