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多情女,薄情郎。在爱情里,受伤最多的好像都是女人;所以,男人究竟爱什么样的女人呢?这个问题,一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玲珑剔透的才女
林徽因: 徐志摩,心心念念了一生的女人;梁思成,宠爱有加的女人;金岳霖,爱恋守护了一生的女人。
林徽因家世显赫,父亲林长民思想不迂腐守旧,没有旧时重男轻女的偏见,反而很重视林微因这个女儿。16岁时,就和父亲一起游历欧洲。在英国求学的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展开热烈的追求。林徽因虽然情窦初开,但是她很理智。徐志摩已是有妇之夫,发妻张幼仪在陪读。徐志摩今日能对发妻绝情而离婚,保不齐日后也会这样子对自己。林徽因也不想因为自己,让张幼仪失去丈夫,让孩子失去父亲。她和父亲悄然离开了伦敦。此后,徐志摩心心念念的都是林徽因,甚至因为去参加林徽因的演讲而飞机失事。
林徽因和父亲,来到了北京,和父亲得至交好友梁启超住在一起。在这里,林徽因遇到了一段两情相悦的爱情。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比林徽因大三岁,才子佳人自然而然就相爱了。
林徽因, 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面对金岳霖的深情厚爱,她陷入了烦恼和矛盾中。林徽因坦诚地告诉梁思成,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梁思成清楚妻子同时爱上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自己,另一个就是幽默风趣、睿智犀利的金岳霖。考虑良久,他认为还是金岳霖与妻子更般配,于是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幸福。”这份风度,成全了对方,也尊重了自己。金岳霖听后内心挣扎良久,最后选择了退出。他害怕因为自己的冲动,使她失去现在幸福平静的生活,却无法弥补她所失去的那份快乐。三人将这段关系处理得非常妥当。金岳霖和林徽因,发乎于情,止于礼。金岳霖一直以友人的身份,守护着林徽因,终身未娶。
林徽因,为什么能得到三个男人一辈子的爱?因为她,风趣健谈,博学多才,思想广阔,见地通透。林徽因和梁思成还编写了《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这两部伟大著作。尽管时常咳血,但她依然承担了全书的校阅工作,并亲笔写下了书中五代、辽、金的部分。 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还当选了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与设计新中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就算 修养身体期间,她也没有懈怠。林徽因开始创作,诗是她最为擅长的。她流传下来的诗歌主要是30年代创作的被登报的一些作品。《笑》和《深笑》是她较为出彩的两首。用一些建筑学的意象形象细腻地传达了感觉体验的丰富。除了写诗,林徽因还写了一些小说。《九十九度中》,是她最重要的一篇小说。一万五千字左右的篇幅,描绘了一副30年代北京社会的众生相。此外,还创作了《模影灵篇》系列短篇小说。林徽因创作了四幕话剧《梅真同他们》,这个剧本的可读性很强,在《文学杂志》连载,但随着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被停刊了。
林徽因,理智但不刻板,多情却能自制,她坚持自己的坚持,信仰自己的信仰,她一生都在全力以赴地做好林徽因自己。我想,这就是她能得到三个男人一生的爱的原因吧。
(二)活泼热情,风情万种的小女人。
陆小曼,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徐志摩的爱人。她的一生,也得到了三个男人的宠爱有加。
陆小曼,自打出生时,就像掉进蜜罐里的一颗玉坠子,过着有求必应的生活。她的父亲陆定是国民党高官,学识过人,地位甚高。母亲吴曼华是一位大家闺秀,能文能画气质不俗。于是,陆小曼也耳濡目染地习得了众多才艺。陆小曼个性要强,虽有时过于随性和感性,但她的落落大方、贵气雅致和冰雪聪明,无一不为她的魅力加分,让她成为名媛圣地——圣心学堂男慕女仿的对象。
19岁的陆小曼与王赓于北京金鱼胡同海军联欢社举行了轰动全城的婚礼。王赓年仅二十六岁,就已成为陆军上校,二人郎才女貌,羡煞旁人。王赓军务繁忙,很少有时间陪陆小曼,但是对陆小曼是有求必应,宠爱有加。寂寞空虚的陆小曼,与王赓的好友--才子徐志摩,日久生情。王赓选择了成全,他说:“我想了很久,如果你认为和我在一起生活已经没有乐趣可言,只有和徐志摩在一起才能得到幸福的话,我愿意离婚。”
陆小曼和徐志摩成婚了。婚后的陆小曼有徐志摩宠着,日子过得无比幸福。家里光是服侍她的佣人就有十四个,看上的东西不管价格多昂贵也要收入囊中。
翁瑞午,生于官宦世家,相貌堂堂,才华过人,懂医术又懂艺术。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一直与翁瑞午过着相濡以沫的生活。
陆小曼,如何能得到三个优秀男人的爱呢?因为,她本身就是一块璀璨夺目的玉。她,被胡适评为“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徐志摩死后六年,陆小曼成为了中国女子书画会会员,并加入上海美术家协会。她晚年开始翻译外文书籍,与王亦令合译了《泰戈尔短篇小说集》,还独自翻译了艾米莉·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阿格尼斯·格雷》。陆小曼,会娇声嗲气地说话,会撒娇让徐志摩抱她上楼。自古以来,都是撒娇的女人命好。
(三)乖巧沉稳,诚恳务实的贤妻
张幼仪,一生都被徐志摩嫌弃,徐志摩眼里的“土包子”。她,被徐志摩抛弃过后,辛苦度日,到了晚年才找了一个老伴。
张幼仪,家世显赫,名门之后。世人对张幼仪有这样的评价:“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
出嫁之前,张母就教育张幼仪,在婆家一定要唯命是从,一个“不”字也不能说。而受过新潮思想洗礼、崇尚开放的徐志摩,对于张幼仪这种安分守己,传统保守的女性,是不会欣赏和认同的。婚后的张幼仪,即便侍奉公婆尽心尽力,操持家务井井有条,徐志摩对她的好感,也没有增添半分。已经怀上第二个孩子的张幼仪,听到了徐志摩提出离婚和拿掉孩子的要求后,她惶恐愕然地看着丈夫说:“我听说因为有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酷地反问她:“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此时的他,眼里、脑里、心里,全是林徽因,哪管什么人命关天。
张幼仪离婚后,自学了德语,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在绝望中涅槃。张幼仪说过:“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在德国时,对于追求自己的男人,张幼仪都果断拒绝了。她说:“四哥写信告诉我,为了留住张家的颜面,我在未来五年里,都不能叫别人看见我和某个男人同进同出,要不别人会以为徐志摩和我离婚是因为我不守妇道。”不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她与徐志摩的离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例文明离婚案,这给她心灵留下的阴影和压力无疑都是巨大的。张幼仪先是任教于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的前身),教授德语。之后因四哥的介绍,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此后,她的人生,一路都在创造辉煌,在金融业屡创佳绩,股票市场出手不凡,甚至,她创立的云裳时装公司还成为上海最高端、生意最兴隆的时尚汇集地。与徐志摩离婚三十一年后,张幼仪再嫁,她的第二任丈夫是她在香港的邻居,中医苏纪之。
张幼仪,她或许不够有趣,却诚恳务实;她或许不够灵动,却足以信赖;她或许不够美丽,却值得托付。成长带来的蜕变,如浴火重生,必然要经过漫长的等待与煎熬。而张幼仪最令人钦佩的地方是,她从不自怨自艾,她自有一番属于自己的风花雪月,自有精彩纷呈的人生路要走。
男人究竟爱什么样的女人呢?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