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北京市教委点名批评,新东方、学而思、环球雅思等培训机构教学点,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费用,以及开展低价营销、贩卖焦虑等不当广告宣传,培训结束时间晚于晚上八点半、教学内容超出国家相应课程标准,开展线下培训等,被点名的教学点将近30家。
总以为收费过高之类的,政府要管,至于培训时间超时、培训内容超范围、“低价营销、贩卖焦虑”,还要教育部门出来干预。
着实让我觉得家长们不好当,学生们读书更不容易。
这又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小舍得》,剧中的家长们,为了自家孩子可以上个培训机构里的,所谓“金牌班”、“竞赛班”,费尽周折,焦躁不安,一个个“比学赶超”的劲头,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不如人家。
好在后来,疫情发生了,一切都慢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改变,大家也开始反思自己,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也不再纠结,孩子的脸上又有了活泼的笑脸。
现在已经进入了后疫情时代,是不是孩子们又该开始白天上学,晚上培训机构,连轴转的学习了?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在他写的一本教育学著作《爱弥儿》里,提出:“以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的就是把儿童当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按照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教育。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曾经有这样一位天才“学霸”叫魏永康, 4岁搞定所有初中课程,8岁考上重点高中,13岁上重点本科,四年后考入中科院进行硕博连读。简直就是开挂的人生。
但实际上,就在他研究生即将毕业时,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被劝退,最后连毕业证都拿不到。
这是为什么?原来他的妈妈为了让孩子持续天才神话,扼杀了他的一切儿童天性。
他的妈妈承包了一起本该由他自理的生活能力,如洗澡、洗头、刷牙、喂饭…….,魏永康就被他妈妈养成了一个高智商的废物。这何尝不是教育的悲剧。
家长们焦虑的背后,是一颗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之心。
而培训机构也是掐准了,家长们的这个心态,通过宣传造势,使用各种营销手段,让家长们有紧迫感。
怕自己孩子跟不上了,上不了重点学校,进不了重点班级,都是家长们在操的心,孩子就活活读成了一个个“鸡娃”。
欲速则不达,学生一味依赖灌输而不主动思考和感知,自主学习能力会越来越低,最后学成了傻子、呆子,这样的知识学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非常完善了,孩子们在学校里,在老师的课堂上,好好学习,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孩子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完全可以做到。
我想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过得幸福,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如果孩子连一个幸福的童年都没有,那么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呢?
这到底是不是孩子们该有的童年。
孩子们在学校学习一天了,已经很辛苦了,回家就不能歇会,或者搞搞体育活动、唱唱歌、跳跳舞。
可这些本该孩子们玩的活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都变成了奶奶爷爷们的专利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就为学识渊博的专家,成为伟大的人物,多数人长大后就是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人。
就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交际沟通、抗挫能力;在承担一定家务劳动中,学会动脑办事,学会生活,懂得尊重劳动,具有责任心。
只有学会了这些,才是当孩子们正式踏入社会这所“大学校”,该具有的才能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