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第四章第(9)节
惩罚是一种敏感性极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运用得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运用不好,只能起反作用。多数时候,惩罚是达不到完全教育的目的的。这里所说的完全教育,是指学生完全从根上改掉某一个缺点。所以,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要慎用惩罚的手段。
在现在的学校里,被老师们最经常采用的惩罚手段,莫过于罚写作业了。比如我就亲眼看见一个郭老师这样来处理学生问题:两个孩子小明和小刚打架,还被少先队大队部发现,扣了班级的分数。班主任郭老师一听火冒三丈,二话没说,不分青红皂白,先下了一道惩罚命令:“我暂且不问你们俩谁对谁错,总之是被扣了班分,做了错事。现在你们俩就去把刚学的课文抄写一遍去!”两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根本没有反抗老师的能力,于是只好乖乖地去写惩罚的作业。整个下午的课间时间,还有一节他们最爱的体育课,都成了他们抄课文的时间。
老师做出这样惩罚,也许觉得自己用这种办法制服了学生,但实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老师们知道吗?当把本来希望学生从中获得快乐的知识,当做被惩罚的对象时,学生就会对知识产生一种仇恨心理,他恨写作业,尤其是被老师罚写的作业,他会把这种仇恨发泄到作业上,久而久之,厌学心理就产生了。
这也让我想到前不久在视频号里看到的一个短视频,两个孩子闹矛盾了,老师问清楚原由,并做了调解后,对两个学生做出了如下的惩罚——
搬来一个板凳,让他们两个同时站立在凳子上,不能掉下来,还要罚站立五分钟。由于是小方凳子,凳子面勉强能放下他们的四只脚。两个学生站到凳子上,稍有动静,就有掉下去的危险。这时候,喜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当小明身子不稳的时候,小刚就会本能地去扶着他们的胳膊,反之当小刚身体不稳定的时候,小明也会助他两臂之力。最后,他们两个终于在实践中得到了真知,那就是,两个人手拉手,把自己的身体靠近对方,这样,两个身体合二为一,就能稳稳地站在板凳上。
五分钟到了,他们顺利闯关,由于几分钟的拥抱,让两个孩子都开心地笑了,这一笑,刚刚的仇人瞬间成了朋友。学生之间的矛盾就这样解决了。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小孩子之间哪儿有什么深仇大恨,用得着我们动用罚抄几遍课文或者词语这“杀手锏”吗?老师更不需要大发雷霆。想通这一点,我茅塞顿开。再遇到学生的打架事件,总是安静地听学生说前因后果,和声细语地和学生分析对错,不急不躁,静静地就把学生的矛盾解决了。
对比这两种处理学生问题的方法,哪种效果好不难看出。 所以,惩罚要看对什么事。即使是相同的事,不同的人相同的惩罚方式也不会取得一样的结果。
总之,惩罚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