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书,我最先被这一段话吸引:
天高地远,不及大脑之容;
海纳百川,不及思想之深;
大脑之智,之于上帝之重。
这三句话,敲醒了我。文章开篇,作者用了阅读是思维的金丝雀来做比喻,好像在对我们提出警示,警示我们阅读如金丝雀般金贵,它是思维的力量,是源泉。它关联思维,成就思维。这样的比喻,倒是新鲜。在刚写下题目的那一刻,我一下子就顿悟了。
作为第一封信,作者就是在用这种新颖的比喻方式在告诫我们,警醒我们阅读的意义以及阅读的重要性。在这封里,作者从自身出发,从读者到研究者的变化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在向我们展示阅读对她自己产生的影响,以及自己作为研究者以后,对阅读更多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中,有几处地方给我的印象是极深的。譬如读到“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屏幕前和在其他电子设备上阅读,注意力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你可能很想让自己沉浸在心爱的那本书中,却突然感到若有所失,心中莫名惆怅。你如同被截肢的人有了幻肢感。你依然是一位读者,但面对屏幕和电子设备时,再也不能在书中纵情驰骋想象力,再也找不到当初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感受了。”这一幕,就正好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回顾第一次读阅读的过程,正是作者所提到的那般。在当时,周边得环境有些嘈杂,航小弟总是隔一小会儿问我一句,喊我一声;手机呢,一下子来个信息,一下子接个电话。有的时候读到哪儿了,都不知道,搞得心里七上八下,完全不能沉浸其中,很明显,注意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读完一章节之后,竟有些茫茫然不知所谓了,这种滋味可真难受,如同双手双脚被紧紧勒住而无法动弹。可那时,我并没有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反而还觉得这书写得还真是深奥。在今天结束读书会以后,我再次捧起去读的时候,那种深奥难懂之感荡然无存。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阅读过程中,心境不似昨天那般,周边也没有嘈杂喧嚣与孩子的吵闹,我完全沉浸在书里。这时候,另外一种愉悦且思考的阅读体验感就出现了。
“阅读如同一面镜子”,既能照见自己,也能照见他人。我如此,学生如此,我的孩子也如此。他们的种种阅读迹象,都在证明书中所提到的“儿童在面临不间断的干扰以及外界刺激时,更难将注意力集中在阅读中,也难以将阅读体验和大脑已有的知识储备融合。”就在不久前的期末复习,周子航同学的基础知识错的很少,作文也写了二十二分,这两个部分加起来拿到了57分,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阅读理解,他只做了两个选择题,最为要命的是做的两个都是错的。在那一段时间里,我都不能理解为何。谈话、教育……方法用尽了,他的阅读理解基本都是错的或者空白的。读完第一封信,我现在似乎能理解这个孩子为何宁肯不及格也不做的原因了。因为他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读完那篇长文章,更别说去整合提取文中信息了。不仅他是这样,还有几个孩子都应是如此。他们的根基,迷失在手机里,迷失在电视机里,迷失在如今的屏幕里。不仅他和他们是如此,我的孩子也是如此。无聊之时,刷的小视频和游戏,让他说的话都显得如此空洞。有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他那个脑袋里的“空空如也”。
文末,作者提出了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们彼此沟通思想、智慧碰撞、互相成长的桥梁。第二个目标是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证据和信息,帮助大家理解我们在为子孙后代创造未来时所拥有的各种选择。第三个目标则与普鲁斯特对他的读者的期望相同:对我而言,读书的人不能算作作者的读者,而是殷切的自我解读者。我的书顶多就是一面放大镜⋯我愿为读者提供自我解读的方法。
而我,有且仅有一个目标:能找到改变自己及孩子的阅读方法——更静更专心,不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