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手是干什么的?
辩手就是要说服对方。
辩手能做到吗?看过《奇葩说》都知道,即便一方说的再有道理,另一方也不会同意对方观点,因为这是辩手的职责。
那像辩论一样说话岂不很容易演变成杠精的撕逼大战?
不会,因为辩论有裁判,最终的输赢不是你说的是否有道理,而是裁判认为你说的有道理。所以,辩论的输赢不在于说话内容本身,而在于听你说话第三方。
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回到职场上,当你和某人发生分歧,不得不一辩雌雄的时候,一定要想好谁是裁判。
就像《奇葩说》,你会发现辩手大部分时间,尤其是一辩、二辩,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在煽情,目的不是辩倒对手,而是感动观众,因为观众才是整场比赛的裁判。这个跟法庭也一样,律师攻击律师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影响法官的判断。
那职场中谁是裁判呢?
你的同桌?前台?隔壁部门的死党?显然都不是,因为他们再怎么认同你的观点也不可能改变什么。
以前我有个同事,在客户归属问题上跟其他同事发生了争执,她跟她的同桌,也是好朋友,说了这件事情,好朋友觉得那个同事做的很过分,并劝她跟领导说,让领导替她做主。
她有点犹豫,她又跟行政主管说了这个事情,行政主管也觉得对方做的不对,并表示支持她。
在获得众多支持后,她决定去跟领导说这个事,想把这个客户要回来。一开始领导还很同情,觉得要好好处理一下,但后来她又说,同事和行政主管都说该让我来跟进这个客户······
后来领导并没有让她来跟进这个客户。
领导为什么这样决定呢?原因就是她没找对谁是“裁判”。你向同事或者行政主管诉说自己的遭遇,她们无论是出于理性还是礼貌,都会倾向于替你说话,但这并不能决定事情最终的裁决,因为领导才是“裁判”,他不同意,别人说的再多也没用。
更重要的是,裁判不喜欢听到谁谁谁是对的,谁谁谁是错的,就像法官不喜欢听到律师说,这个人该怎么判是一个道理,因为法官才是最终的裁决人。
她说同事和行政主管都支持她,就是在剥夺领导的裁决权,这么说是不明智的。
还有一次,是发生在我们公司的一次推广活动中,市场经理在提需求的时候没有考虑全面,修改了几次,这让产品经理有些不耐烦。
有一次,市场经理又提了一个改进的需求,并希望产品那边能尽快修改,经过前几次的折腾,产品经理开始有点爱答不理,市场经理看这种反应就很着急,然后就跟产品理论了起来······
产品一直在听,并一直追问,是否能确定这个需求,并不改了?市场经理始终不敢确定这个点,并无奈的说,“我们活动做的少,经验上也不是那么丰富,我不能确保一定没有变动。”
说到这里,市场经理的情绪有点控制不住,明显听得出焦虑和无奈,声音也变的沙哑起来,而产品经理一直比较淡定。
后来,领导出来调解这件事,领导明显站在了市场经理这边,原因其实不是市场经理更有理,而是市场经理的情绪和着急的声音影响了领导。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不难发现,职场中要想获得支持,就必须要考虑谁是裁判,如果还想让结果有利于自己,那就还需要知道怎么去影响裁判。
依然是靠说话,但要想影响裁判就要具备一个说话的核心能力,叫做:探照灯式的讲述能力。什么是探照灯式的讲述呢?简单的说,就是聚焦,比如我们谈公司发展情况,有人说,公司通过这一年的努力,客户对于我们的信任度越来越高,有很多客户在产品到期后都选择了继续购买。
还有人说,公司通过一年的努力,客户数量同比增加了20%,客户的复购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了30%。
两段描述虽然都在表述同一个事情,但后者更容易让人记住,因为后者的描述更聚焦。
再比如,很多销售团队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客户归属问题,两个销售都说这个客户是自己先接触的,一个说,这个客户我跟他聊了很久,我已经把产品都介绍的很清楚,他也很有意向购买,而且也给我留了联系方式。
另一个销售说,这个客户目前主要问题是,现有产品在业务高峰期时,给他的增加了10%的成本,目前急需找到一个替代产品能降低他的成本,目前我们的产品价格正好在他预期的10万-15万一年计划氛围内。
听完这两个人的话,如果你是主管,你更愿意让谁来跟进这个客户?显然,从成功率上来讲,后者因为谈的更深入,切入更精准,跟下来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总结
在职场,想要获得更多支持、想让领导的决策更有利于自己,就要有辩手思维,即不能执着于说服对手,而是能找到谁才是最终胜负的裁判,找到后,再通过探照灯式的式表述让自己的观点更聚焦,从而影响裁判,让最终的决策有利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