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到了第二卷似乎才明白如何看待这本书。它不似一般的理论教材,阐述的是经过论证的,广为接受的客观理论;也不似那些文学书,着重表达的是作者的个人情感。书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和发现,然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对于某些观点,虽也确实觉得符合现实社会,但仍不敢认为事实就是如此。不过人性和心理本就复杂多变,虽有共通点,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书中的很多观点确实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对于群体理解的更多可能性。
书中第二卷讲了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以及领袖的动员手段,虽然听起来更像是演讲技巧,但是真的很实用。
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像他们供应幻觉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为它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那些知道如何影响群体的演说家,总是借助于它们的感情而不是它们的理性。
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说,尽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
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在群众中都具有和微生物一样强大的传染力。
恰当的词语可以引起群众的想象,产生无尽的幻想。那些传销组织,想必就是通过充满暗示的词语,让人们产生美好幻觉,从而麻痹听众。群体从不理智且互相传染,还记得年初记者柴静发表的关于关于雾霾的演讲《苍穹之下》,视频一出,被网友疯转,2天就有超过3100万次的点击量,敬佩称赞声不绝于耳,然随后一篇指责柴静学术造假的文章一经发表,又引起一片唏嘘。在这里不想谈这个事件的始末,只说这些网友们,俨然成为了一个群体,作者利用情感渲染、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让观众感同身受,群体的激情被点燃,前一秒刚看完,甚至还没有看完,下一秒就大声呼吁,奔走相告。群体又极易变,一旦另一个观点出现,又轻易被虏获了去。真正深思熟虑看完视频的人少之又少,与其说人们被柴静所感染,倒不如说他们被周围的人所感染。
“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如果想要激发起群众的热情,影响群体的头脑,那么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断的重复,广泛传染。正所谓‘三人成虎’,‘重要的话说三遍’,假话说多了就成了事实,人走得多了就成了路。广告就利用了这个特点,还有微博营销,利用名人效应,口口相传,如此多的好评,不相信都难。
对于群体的规模,我以为,群体中个体的数量越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就越明显。群体间的情绪互相传染,并且随着情绪的高涨而更加冲动。群体越大,个人存在感就越小,个性消失的就越多。群体越大,影响也就越大,书中的案例也多是记录的大规模群体。
书只读了一遍,并没有太过深刻的理解,但我记住了,不管什么时候,尽量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理性的思维看待问题,不人云亦云,不盲目崇拜,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保留,包括对现在正在读的这本书-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