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基础教育版)问诊新课堂系列之一

【开栏语】

在我国,一位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大约要经历15000个课时;一位中小学教师从工作到退休,大约要耕耘20000个课时;而依据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的经验,一个学校内部改革的真正展开,至少需要大约100次集中的课例研讨。一个45分钟的课堂,看似平淡无奇、稍纵即逝,实则曲径通幽,韵味无穷。为了让你在充满智力挑战的课堂之旅中少些寂寞和孤单,我们开辟了“问诊课堂”专栏。该栏目包括三个部分:“课堂叙事”主要刊登一线教师的文稿,要求以叙事的形式呈现课堂中的情景与问题;“专家点评”由主持人或约请的学科专家分析和诊断“课堂叙事”中的问题;“推荐阅读”则提供相关的网址和书籍。

敢问“师”在何方?

——问诊教师在“生本课堂”中的角色和作用

【课堂叙事】

高一第一次作文课,为了摸摸学生的作文功底,我安排了一次命题作文:“以‘人在高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当堂完成。”

本来以为我们这些“高一新鲜人”经历了“军训”“红歌比赛”等诸多新鲜刺激的活动,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事可写,但批阅完学生的习作之后,却让我大失所望:大多数习作都是泛泛而谈的“流水账”,内容干瘪,缺乏细节,读起来就像是吃了一个青橄榄,生硬而苦涩。

针对学情,我把第一次作文讲评课的目标定位于“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课堂上,我先动情地范读了两篇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和《踮起脚尖》,学生听得很投入,不时发出啧啧的称赞。读毕,我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1)分析讨论两篇例文,列出记叙文写作要领;(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作文,列出存在的主要问题;(3)小组派代表把讨论结果板书到黑板上。

大约9分钟的讨论之后,四个小组的代表各自在黑板上写下了本组的讨论结果。随后,我针对这些讨论结果与学生展开对话,强调了记叙文写作中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围绕这两点修改自己的作文。

本以为有了这次点评和指导,学生的二次作文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令人沮丧的是,学生的提升并不明显,在许多学生的习作中,仍然没有“典型事件”和“具体细节”的呈现。那么,症结到底在哪里呢?

在反复掂量自己的教学程序并听了申博士的评课之后,我突然悟出了其中的“玄机”,于是迫不及待地又“玩一把”,组织了第二次讲评。这一次,我决定以“军训”为主题,自己先动手写两个片段。于是想象高中生活,揣摩学生心理,两段“下水文”终于“新鲜出炉”了。

下一次作文课上,我先向学生卖了个“关子”,只说是请学生欣赏两个作文片断,没有说是谁写的。没想到读完第一段时,就已听到有学生在窃窃私语:“谁写的?跟我想的一样”“我就是这样,我怎么就没写出来呢?”刚一读完,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更有人起哄似的说:“谁写的?站起来认识认识”。看到自己的“下水文”激起了如此的共鸣,我不禁略带得意地说:“作者就站在你们面前啊。”学生先是一愣,接着是更热烈的掌声。

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对我的两篇“下水文”作以点评。这次,我着意将讨论的问题聚焦,要求学生思考三个问题:老师重点写了什么?是从哪些方面展开描述的?进入高中后,最能触动你的事件是什么?这一次,学生的表现异常活跃,沉睡在大脑中的场景和细节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如军训时的坚持、竞选时的淡定、与妈妈的别扭等等。

之后,我要求学生以“爱在身边”为题写篇记叙文,结果,许多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也有了不俗的表现,比如一位同学这样描述妈妈与处于叛逆期的“我”对话时的细节:“妈妈夹菜的筷子停住了,手悬在空中,时间仿佛停滞了两秒钟,又轻轻放下……”

如同参加了一场“过山车”的游戏,学生的不俗表现终于让这次写作教学实现了“软着陆”,而最令我欣喜的是,面对“生本课堂”的挑战,我坦然地占据了“平等中的首席”。

(郑州市郑州中学王晓炎)

【专家点评】

新课程改革十年来,尽管遭遇了诸多的非议与阻抗,但无可质疑的是,我们的课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本课堂”“以学定教”业已成为当下主导性的教育思潮。

王晓炎老师的课堂叙事记述的就是一次“生本课堂”的尝试,这是两节未经彩排的“家常课”,它虽没有“法国大餐”的奢华,却自有“私家小厨”的独特。它既带给了王老师“过山车”般的情绪体验,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在“生本课堂”上,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教师的作用该如何发挥?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所要讨论的核心概念稍作梳理。“生本课堂”是一个本土的教育概念,因为它一不小心和“以人为本”搭上了“关系”,所以有人会觉得它是一个很“潮”的词汇。然而,从整个课程史的角度来考察,“生本课堂”其实早已有之,其对应的英语短语为“Student-centred class”,意思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卢梭,而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则是真正的理论奠基者。作为“进步教育”的核心理念,上世纪初,这一教育思想就已经风靡世界,并主导了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基础教育,其进步意义毋庸置疑。

但问题在于: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是否就意味着放弃了教师的引领呢?答案是否定的。1938年,已届晚年的杜威就直言不讳地对“进步主义教育”过度放任学生的弊端提出了批评。“鉴古知今”,为了确保“生本课堂”不流于喧闹和浮躁,教师明晰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以下我们将结合王老师的课堂叙事作以阐述。

关于“生本课堂”中教师应当扮演的角色,国外的研究者用了一个很好的描述性词语——“facilitator”,国内一般将其意译为“推动者”“促进者”,不过我倒是觉得直接音译过来更为逼真贴切——“扶学生者”甚或“知学生者”。再直白一点,我们不妨说: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旅程中,教师把自己定位为“推者”“扶者”还是“知者”,将带来三种不同的课堂境界。“推”学生者,完全依仗教师之力,却不管学生是否愿意,这是课堂的低级境界;“扶”学生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跋涉,教师仅仅在其即将或已经跌倒时“扶”上一把,这是课堂的中级境界;“知”学生者,师生达成了心灵的默契,教学相长、一起进步,成为学习的共同体,这是课堂的高级境界。

比如这次作文讲评课,王老师选择了以两篇高考优秀作文开启这段写作之旅。其目的很清楚:先用两个好的“样例”“扶”学生一把,启发学生反思自己习作中内容空洞的弊病,让学生感知记叙文写作中的两个“扶手”:“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范读两篇样例之后,王老师组织了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这就好比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抓到“扶手”的“阶梯”;而设计的三个学习任务,无疑就是登堂入室的三层“台阶”。在大约9分钟的小组讨论之后,课堂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四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板书了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王老师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了点评,并围绕“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先后与9位学生展开了对话,此环节大约用了18分钟的时间,。

统观整个学习活动,王老师对自己角色的把握是准确的,即始终做“扶者”而不是“推者”;而学习活动的安排也环节清晰、任务明确、时间充分。以此推论,学习的效果本应该是理想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学生们的课堂表现不尽人意,尤其是在成果分享阶段,师生的对话很不顺畅;其修改后的习作也远未达到老师的预期。这的确让人有些泄气,正如王老师所说:“症结到底在哪里呢?”

经过“会诊”,我们发现了两个潜藏的“病灶”。

“病灶”一:模糊的任务设计导致了课堂活动的游移。本次旅程的目的地是“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而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教师所设计的三个任务中,却并没有出现这两个关键词。尽管第一个任务中的“列出记叙文的写作要领”和第二个任务中的“列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它们有所触及,但是在语言、结构和风格等众多写作要素的“挤兑”下,谁能保证学生一定会关注“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呢?如果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没有关注这两个要素,那么在师生对话时他们就只能临时组织、仓促应对,话不投机的情况则无可避免了。由此可见,模糊的“任务设计”是威胁“生本课堂”效能的主要“病毒”之一。

对于这类“病灶”,清除的方法并不复杂,我们只要掌握了“扶”的技巧,即在题干的设计中时时关注与目标相关的关键词,就可以轻松搞定了。如在上述合作学习环节的第一个任务之后,不妨增加一个新的任务:两篇范文各写了哪些事件,作者是如何进行描述的?同时将第三个任务相应地改为:对照第二个任务,分析本组的习作中存在哪些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探究的方向聚焦于课堂的核心。因为发现了这个“玄机”,在第二次讲评课时,王老师干净利落地做了“杀毒处理”:三个问题如同“葵花点穴手”,分别指向“典型事件”“细节描写”和生活体验,可谓不偏不倚,丝丝入扣,果然取得了好的效果。

“病灶”二:样例的选用与赏鉴游离了学生自身的经验。课堂活动的第一环节是样例范读。尽管王老师所选择的两篇样例很典型,内容也很感人,但是因为老师只是对着PPT范读了一遍,学生手头又没有纸质的文本,所以很难跟上老师的速度,样例的精华自然无暇咀嚼和消化,这就造成了学习活动和学生经验的游离。于是乎,很多学生表面是在“洗耳恭听”,心里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进入深层次的学习。

而同样是“样例”,第二次讲评课时,教师的两段“下水文”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原因在哪里呢?一是两个片段写得都是学生刚刚经历的军训生活,很容易引发经验的融合和情感的共鸣;二是教师的文字功底很好,两个片段虽都不过400字,但个个起伏有致、逼真细腻。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亲自“下水”,与学生同题作文,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此刻,“下水文”的水平已不是首要的问题了,关键是在学习的旅途中,教师愿意成为学生的知音,师生在心灵的层面走到了一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当教师以榜样的力量打动学生时,课堂方能渐入佳境。

综上所述,在“生本课堂”日益成为主流教学话语的今天,我们更愿意把学习比作一段旅程,而教学就是旅途中师生的相遇。靠蛮力的“推者”,仅能达到“路遇”的境界;靠技巧的“扶者”,可以达到“术遇”的境界;靠心灵的“知者”,才最终能抵达“道遇”的境界。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申宣成)

【推荐阅读】

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阿特(Arter, J.),麦克塔尔(McTighe, J.)著,“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课堂教学评分规则:用表现性评价准则提高学生成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22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9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5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8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0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2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5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