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苏一的心灵小屋,我是苏一。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90秒,让你收获陌生人好感这个系列。在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怎样搭讪与倾听。想要听到别人的心声,我们需要洞察对方的感觉。而想要正确的洞察对方的感觉,我们就需要先理解自己的感觉。这一节,我们来讲讲感觉。这一节内容比较多,全是干货,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那我们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首先需要我们理解自己的感觉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人就是移动的感应机器,我们都会去听、去看、去感受、去闻、去尝,然后我们会把这些从各种感官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并且转化为文字、思想、念头、行动和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接着我们会用这些个性去经历世界,把我们的经历解释给自己和其他人,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
用语言来解释我们的经历,主要有两种形式或是两种风格,一种是积极的,而另一种是消极的。举个例子,看到半杯水,消极心态的人,会觉得:“哎呀,只有半杯水了,该怎么办?”而积极心态的人会想:“还有半杯水,这样我就不用担心,没有水来解渴了。”面对同样的情景,有些人看到的是问题,而有些人看到的是机会。
我们可以把这些回应大致归纳为熟悉的心态或者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创始人查理德·班德勒和约翰·葛瑞德在他们早期研究中发现,我们可以通过感官过滤世界的态度,将人分为三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和感觉型。打个比方,小李,小王和小张三个人都去看演唱会,小李是视觉型的,小王是听觉型的,而小张是感觉型的。随后,他们给自己的朋友讲述音乐会经历的时候,小李会用语言描绘出音乐会的画面:“现场的画面太酷啦,炫酷的舞美,五颜六色的灯光,还有粉丝组成的荧光棒的海洋,太好看了!”小李会介绍演唱会的听觉感受:“听到熟悉的歌被偶像在现场演唱真是太棒了,每个人都在尖叫,还在一起大合唱!”小张习惯描述自己的感觉和触觉,所以他会这样描述演唱会:“现场的体验真是太棒了,每首歌粉丝都在热情的回应,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氛围!”
换句话说,视觉型的人会用图像型的语言,听觉型的人会用表达声音的语言,而感觉型的人喜欢用触觉型的语言。在这一节我们讲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它是同步性和联系涉及到的另一个角度,会超越态度、身体语言和语音语调,也就是通过我们感官搜集信息来理解世界的方式。
你是视觉型、听觉型还是感觉型?
我们收集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三个渠道,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渠道获得灵感。第一种是我们从外界看到的物体的外表和脑海中的想象构成的形象。第二种是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和自己的心声。第三种是我们感受到或者是触碰到的东西。一般情况下,这三种经验会相互作用,来帮助我们认识外部世界,但是其中一种,可能是视觉,也可能是听觉,或是感觉,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的作用。
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所有人看东西,听声音和感受世界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只要经过训练,你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都有微妙,但是非常重要的差异。可以想象一下,重视视觉印象的人,他会关注事物的外表;注重听觉的人,会对听到的信息做出回应;通过感觉来体验世界的人,会关注事物的感受,触感如何。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视觉型,听觉型,或者是感觉型,因为我们生来就是这三种感觉的结合体,但是每个人主要依赖于这三种感觉的其中一种。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习惯用右手。研究表明,我们这个世界有高达55%的人是视觉型,30%的人是感觉型,而只有15%的人是听觉型。
点击下面的链接,大家可以测试一下你自己是哪种类型的,测试完之后你就会明白自己为什么和有些人就能一见如故,而和其他人却聊不起来,因为类型相同的人相遇后,会觉得对方非常熟悉,而且很容易达到同步。比如两个视觉型的人见面,他会觉得对方很熟悉,因为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表达经历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两个听觉型的人和两个感觉型的人见面也是同样的道理。相反,如果你和对方看东西,听声音,感受世界的方式不一样,你就需要察觉到你们的差别,并且去适应对方,调到他的波段去建立联系,这样才能和对方变为朋友或是伴侣。
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这种感官偏好是如何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我在这里来讲一个例子。有一对夫妻,丈夫是听觉型的,而妻子是感觉型的,所以他们在闹别扭的时候,妻子知道如何用丈夫的语言去和他沟通,她会说:“你没在听我讲,我说的话,你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因为这样会立刻得到听觉型的人的注意,如果她说:“你看不出我的意思吗?”或者说:“你体会不到我的感受吗?”丈夫确实看不出来,也体会不到。
相反,如果丈夫和她沟通的时候,直接说:“我知道你当时的感觉如何”也就是说丈夫用的词语都是描述触觉和感觉的词语,那么像妻子这样感觉型的人就会很快理解。
洞察对方的感官偏好
我们不可能让每个遇到的陌生人,在沟通之前都先测试一下他的感觉类型,我们需要能够洞察对方到底依赖哪种感官来体验世界,接下来我会讲如何抓住对方无意中泄露给我们的信号,从而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中理解并利用这些信号。
感官偏好剖析
先说一个小窍门,视觉型的人通常说话很快,感觉型的人通常说话很慢,而听觉型的人,语速一般介于两者之间。
视觉型
我们先来说一下视觉型。视觉型的人,通常非常注重事物的外表,他们只有看到了证据才能认真对待。他们一般十分善于观察。他们通过图像来思考,在谈话过程中会不断的挥手,并且描述画面。他们的思路都十分清晰,所以视觉型的人一般说话是最快的,有些人说话可能会语调平淡,很少会抑扬顿挫。视觉型的人,说话的时候会时不时的左顾右盼,他们的衣服一般都是五颜六色的,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外表上花很多心思,所以会有很多漂亮的首饰,他们站着或坐着的时候,也会十分注重自己的姿势,会腰杆挺直,很少会耷拉着脑袋。很多视觉型的人,他的职业一般都要求从业者决策迅速,或者要完成某种固定的流程。视觉型的人一般喜欢掌控一切,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知道事情应该是怎样的。
听觉型
听觉型的人一般会根据声音的特质来做出感情上的回应,他们喜欢讲话,喜欢交谈,但是谈话的措辞和内容必须让他们听着舒服,并且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交谈时十分流利,抑扬顿挫,声音一般充满张力和说服力。谈话过程中他们一般不会像视觉型的人那样左顾右盼,一般他们的眼睛和手势的动作幅度会比较大。从外表上来说,视觉型的人追求的是整洁,感觉型的人追求的是舒适,而听觉型的人,一般介于两者之间。听觉型的人从事的行业对话语和声音的要求很高,比如说播音员、教师、律师、咨询师和作家。
感觉型
有一些敏锐的感觉型的人,他们认为只有摸到的才是真实存在的,只有感觉起来对的东西才行,所以他们的声音和首饰都比较低调。感觉型的人说话会非常慢,而且还会加上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这些细节有时候会逼得让视觉型和听觉型的人很急躁,想让他们直接说重点,但是感觉型的人就是这样的,因为把感情转化为话语比把图像或者声音转化为话语更花费时间,所以他们说话的时候会目光低垂,而且十分注重自己的感情。感觉型的人一般会从事需要动手的工作,比如说是电工、木匠或者是从事艺术品、医药和食品行业的人。一般感觉型分为两种,一种是运动员、舞者、医疗工作者或者是商业人士,这种职业都需要触碰和联系,而另一种感觉型的人心思细腻从容、脚踏实地,而且又心无城府,这种人大多数都心宽体胖。
选择伴侣
你可能会发现,找一些和你相像的人,建立恋爱关系概率可能会比较大,但是找这样的人做自己的伴侣,真是一个好主意吗?是,也不是。因为,如果你想和自己相像的人度过一生,那么这就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如果你想要活力和激情,恐怕就不太好。通过上面的测试,根据不同的得分,我们可以按照得分的从大到小,列出自己的次序。
视觉型 听觉型
感觉型 感觉型
听觉型 视觉型
比如说是有些人先是视觉型,然后是感觉型,最后是听觉型,而有些人先是听觉型,然后是感觉型,最后才是视觉型。那么最优先的是截然相反的类型,这种差异可以创造活力和激情,但是中间是相同的,因此这段关系里两个人会依赖相同的感觉,两个人在不知不觉中也会达到相同的波段。如果两个人拥有相同的中心感觉偏好,不管是哪种类型,这种联系都可以让他们度过艰难的时光,并且在美好的时光中充满激情。任何相同的感觉偏好,不管是在最主要的位置,在次要的位置还是在最次要的位置,在两人僵持的时候都可以帮助他们把两人的感情继续维持下去。
语言线索
我们可以通过对方偏爱的词语来判断对方是哪种类型。
视觉型词语
视觉型的人一般都十分喜欢图像式的语言,或者是经常用比喻,比如他们会说:“我们需要更仔细的观察”或者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你可以去注意对方言语中的视觉型词语或是短语,比如“注意”“看起来”“明显”这样的词语,都是视觉性的词语,我再来举例一些视觉型的人常用的词语,比如:分析、关注、预见、方面、盲目、清晰、隐藏、检查、回顾、看法等等。
通过这些词语你就知道了,和对方谈话中怎样抓住重点,这样你就可以利用这些词语和对方建立沟通,你可以在谈话过程中讲的绘声绘色,并且不断的用语言来描述画面,生动的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对方能够身临其境。
听觉型词语
我来举例一些听觉型的词语:宣布、弦外之音、描述、公布、宣告、说闲话、提问、安静的、听见、言外之意、静下来、评论、报告、谈吐、争论,等等。
和听觉型的人沟通,你需要用心倾听,这样你就能从对方那里获得很多清晰而明确的信息。
感觉型词语
感觉型的人会用很多肢体型的语言,并且很在意周围的情绪。我来举例一些感觉型的词语:抓住、推动、携手、冰冷的、炎热的、直接、探索、解除、动机、感觉、绷紧、人手不够、压力、拒绝、紧张,等等。
感觉型的人都十分敏感,用这些词语可以打动他们。
眼睛里的线索
眼部动作,会透露出很多的线索,如果你想让对方,看上面一些,你只需要对她说“像做梦一样的感觉”对方的眼神就会上移,如果说“秘密”或者“打电话”,这样听觉类的词语,对方的眼睛就会移向耳朵,如果说“悲伤”“浪漫”或者“思考”,这样感觉类的词语,对方的眼睛就会下移,向左下或者右下方。
通过观察对方的眼部动作,我们可以很快的判断对方的类型,不要暴露自己的意图,直视对方的眼睛,然后问他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说:“你上个假期过得怎么样”然后观察对方的眼睛,如果对方眼睛动了,说明他正在寻找答案,如果对方的眼睛是往上看,那他可能在想象一个图像,说明他可能是视觉型的人;如果对方的眼睛向耳朵看,那他可能是听觉型的人;如果对方的眼神朝下,那么他可能是感觉型的人。
这里其实涉及到神经语言程序学,也可以说是微表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给我留言,如果感兴趣的朋友比较多,我们可以专门做一期关于眼部动作微表情的解读。
我们需要适应对方的感官偏好
发现了对方的感官偏好,就可以和对方在相同的频段上进行沟通,如果你想要和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更为亲密,或者是签下销售合同、找到工作,或是想要在晚会上给某人留下好印象,那么正确的判断对方到底是视觉型还是听觉型,感觉型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面对一种情况,你不知道如何辨别,先不要着急,我们平时就要做好全面的准备,每种感觉都要考虑到。如果要应对视觉型,我们就要做到仪表堂堂,毕竟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这种类型的;为了应对听觉型,我们的声音要尽量的动听;为了应对感觉型,我们要做到细致敏感,同时可以急中生智。所以如果你要面对的是一群人,你就要尽量的照顾到三种感觉,因为这群人里面可能包含同时包含这三种感觉的人,而你要做的是赢得所有人的好感。如果能够正确的适应对方体验世界的方式,那么这种能力可能会成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举个例子,一个父亲总是对他的儿子发脾气,每次他说话的时候,他的儿子总是把头扭向一边,从来不正眼看他,这让他非常生气,所以他总是对他的儿子大吼说:“我说话的时候,你要看着我”教育他儿子的时候,他儿子也很少直视他的眼睛,这说明他儿子可能是听觉型的,所以当他看向一边的时候,并不是故意的,不是不理睬他爸爸,而是把耳朵转向他,从而能够更好的集中精神,听他爸爸讲的话。而他的父亲是视觉型的,所以他需要目光接触。
巧用比喻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小技巧,那就是我们可以更多的利用比喻。比如“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都去过”这句话要比“我哪儿都去过”更加生动有力,因为第一句话可以让人联想到严谨、勤奋、细节、决心和其他的品质,同时第一句话还涉及到视觉,听觉和感觉,所以这句话对视觉型、听觉型和感觉型的人都非常有吸引力,通过这句话,视觉型的人可以构建一个图像,听觉型的人可以听到声音,而感觉型的人可以去感受发生的事情。比喻可以让理解变得更加迅速、容易和深刻。
好了,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三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和感觉型。我们需要理解自己的感觉,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判断对方的感官偏好,还讲了怎样通过言语和眼睛表达的信息,快速鉴别对方属于哪种类型。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动作,适当的词汇和反应,调整自己,和对方处在同样的波段,会更有利于和对方顺利的沟通。当然想判断对方到底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需要很多的练习,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练习,也可以和我积极沟通练习的成果。
到这里,我们已经介绍完了所有90秒内,收获陌生人好感的技巧。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收获呢?下一节,是所有章节的总结篇。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我是苏一,我们下节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