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我们认识理解世界提供了有效工具。但是我们也要警惕数字挖下的“陷阱”。
比如新闻里报道“2017年大数据统计发生交通事故90%是7年以上驾龄的老司机”。这个“老司机”的数量是根据事故车辆驾驶员驾照信息统计的。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司机的实际驾龄与驾照信息严重不符,这样的人显然不能纳入“老司机”队伍,而由此统计出的结果也一定有偏差。
所以我们关注数字的同时,也要考虑非量化指标。比如,考核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既要统计GDP,又要考量生态保护、社会稳定、民生事业、甚至是用于打基础作铺垫短期未见成效的工作;再比如党校考核教师,考核讲课数量的同时,也注重考核讲课质量。
不能否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要依靠数字统计服务于生产生活。但我们要绷紧一根弦:数字只是工具不是现实,“唯数字”只会让我们离真实情况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