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第5章-情绪的释放与克制时,关于缓解情绪有几段给我很深的印象,摘抄如下。
为了让孩子冷静下来,很多父母会说“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这种说法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情绪没有“应该”与“不应该”之分。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对孩子的情绪说“不应该”。例如,孩子被另一个小朋友撞了,气的大哭或者出手打人,我们会马上说“小朋友不是故意的呀”。我们的言下之意就是“你不应该这么难过或者生气”。但是事实上,孩子此时就是很难过,很生气。情绪脑在极度活跃时,才不管别人是不是故意的呢。
“他撞了你,这可真把你气坏了。”共情,其实是缓解情绪的更好途径,很多父母在发现这一点时感到相当惊讶。父母们担心,共情会煽动情绪,让情绪的火焰越燃越烈。事实上,理解并肯定孩子的感受,是安抚情绪的最佳途径。
就像火柴的活跃可以点燃蜡烛的火焰一样,一种情绪也有可能点燃另一种情绪。伤心可能会导致羞愧感,例如:如果一个男孩被大量灌输了“男孩不能哭”的观念,那么他在伤心落泪的同时,就很可能感动羞愧。有人会对自己的怒火感到害怕。还有人因为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感到快乐和自豪。也有人会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别人,比如一个孩子因为自己不开心而打了妹妹,那么这时就轮到妹妹不开心了。
应该和不应该这两个词我想是为人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我们太爱说这两个词了以至于我们的有些话都潜藏了这两个词,只是我们自己不明了而已。
第一个例子,孩子被另一个小朋友撞了,气的大哭或者出手打人,我们会马上说“小朋友不是故意的呀”。
其实放在国内来说,不一定所有家长会说出这样的话,也许有的家长见到自己小孩被撞哭上来第一反应就是以牙还牙,把对方小孩也整哭。这就如同第三段他把坏情绪传递给了别人。家长认为为孩子报仇了孩子就不哭了。
也有可能有的家长这么说:“乖别哭别哭,瞧爸怎么收拾那小子,爸这就去打他。”家长也许只是用这种以牙还牙的语言来安抚自己的小孩,并不会真的去打人。
而一般友善的不喜欢惹事的家长多半像文中的例子一样回复“小朋友不是故意的呀。”而我自己也往往是这类父母,完全站到了对方孩子的立场共情起来,这类家长也共情了啊,谁知是站错了队列。不管你宝宝是被撞后大哭还是被撞后打人,至少被撞是先发生的事情,本着事情先后的顺序,我们就可以先安抚被撞的情绪。我们大人被撞是不是也很生气,难过呢?我们会一发生就对自己说这个人不是故意的呀!我们或许不会吧,最常见的第一反应要么是生气,要么是难过。
如果我们试试文中的建议“他撞了你,这可真把你气坏了。”会不会很有被理解的感觉,有种有人懂我的感觉。被理解,被看见真的是所有人需要的,尤其是我们成长中的孩子,当我们说出这样的话时他们一定会觉得“嗯嗯就是这种情绪,被你们看到了。”他们的情绪也会舒缓很多。
关于孩子打人这个问题,作者在另一段也给出来一个建议。但是这个建议不是在孩子打完人还情绪失控的时候说的,这是在孩子已经打完人情绪平静的情绪下给他说的。如果孩子情绪失控除了共情的语言安慰,最重要的还是肢体的安慰,就那样抱一会孩子什么也不说,就是那样陪着他哭一会。
父母和老师常对孩子说:“生气是正常的,但是打人就不对了。”说得没错,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没有切中要害。它漏掉的关键环境是:打人的冲动。为了帮孩子克服这种冲动,我们应该让他了解到:“生气是正常的,而且这么生气时,就会想打人。但是打人是不对的,所以必须控制住自己不打人。有时候这真的很难,但是你一定能做到。”
关于第三段里提到一个例子,说男孩子被灌输不能哭的观念,其实在我国女孩子同样被灌输这个不能哭的观念。很多大人们听不得孩子的哭,一哭就烦,大人们满脸烦躁的情绪可能传递给孩子一种想法,父母不让自己哭,自己哭了是不是不被父母爱了,他们对自己的哭感到很抱歉,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哭的,但是又控制不住,反而会把孩子推向自责的深渊。也许这就是为什呢孩子在听完大人说“不哭不哭”后有的哭的更凶了,有的强忍着不哭。前者可能是越哭越怕父母不爱他,越想到这里越害怕,越害怕越哭。小宝宝经常会这么想不管男女。后者可能是自我谴责哭就是懦弱的表现,越哭越羞愧,所以忍着不哭。
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推测,不管怎样大家都可以试试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你说:“不哭,不哭”孩子停止哭泣后的反应是立刻玩开了,还是一直会哭哭啼啼停止不下来。换成另一句试试看:“那你就哭一会,妈妈陪在你身边。”看孩子是不是哭完给你一个微笑或者拥抱,然后就跟没事人一样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的时间越长,越是发现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孩子照出来我们身上的问题。先要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可能需要先回到我们为父母自己身上,续满我们这杯酒,溢出来的爱才能分给别人。
欢迎对育儿、自我成长、儿童绘本阅读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艾米黎妈”。成长路上与你同行。喜欢听绘本的朋友们还可以订阅我在荔枝电台的“艾米黎妈故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