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迎来了又一场雪。
我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兴奋的叫醒还在美梦中的小师妹。
作为一个东北人,下雪对我来说并不是件稀奇的事情,但是北京下雪,并且下这么大的雪,确实比较难得。
“今年的雪下得比去年早好多。”小师妹对我说。
我诧异于她竟然记得如此清楚,经她提醒我才记起,去年初雪时候正好我家维他命女儿出生的日子,所以我们还特意给它取名为はつゆき(初雪)。
(左边はつゆき,右边维他命)
楼下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他们互相嬉戏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小师妹则不太喜欢冬天,这意味着,棉衣不穿会冷,穿太多她又很容易出汗,令她很是烦恼。
然而对于我来说,我更怀念家乡的冬天。
冬天,才是孩子的娱乐天堂
哪怕是最乖的小孩,也无法抵挡住东北冬天的诱惑。
为了冬天,迟到、迟归、甚至撒谎,都是当年孩子们干得出来的事情。
冬天耗费量最大的是水,比夏天耗费的都多。很多孩子都会在冬天要求家长给自己配一个小水壶,说是喝水用。
显然,这只是个借口。
等到放学,闲置了一天的小水壶才开始派上用场,大家拧开盖子,将水浇在地面上,水融化了地面上的雪,随后又冻成了冰,所有的小孩子们排成一排,轮流开始在上面打“呲溜”滑。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活动,大家却都玩到很晚,以至于有的家长都跑出来寻找自己的孩子,免不了回家挨一顿骂。
当然,也会有孩子撒谎说今天做值日或者其他的借口,但是看着孩子被雪水浸湿的裤脚和冻得通红的脸蛋儿,谎言很容易就被戳穿,这时候就免不了一顿打了。
即使如此,大家依然乐此不疲。
除了呲溜滑,还有另外一项运动也很受孩子们喜爱,活动的场地,就在附近的体育场。
冬天的体育场,会有人将跑道浇上冰,用来给大家滑冰刀,不过他们也会在跑到旁边单独浇一块冰,用来做别的运动——抽尜(gá)。
所以小孩子,从一早就开始较起劲儿了。
他们早早起床,一股脑的往体育场跑,不是因为热爱运动,而是因为他们要进行抽尜的比赛。这个比赛很简单,大家将自己的尜互相撞击,看谁能撞得过谁。孩子们的衣袖就是个百宝箱,只见大家先从右手的衣袖抽出鞭子,从左手的衣袖拿出尜,每个尜大小形态都不同。
不要小看这个尜,大家的尜基本上都是自制的,它可是东北工业水平的见证,而且这个东西还特别的讲究——尜太轻一撞就飞了,尜太重根本抽不起来,重心也要恰到好处,所以别看尜外表粗糙,这玩意可都是“高科技”。
尜中也有鄙视链的。
最低端的叫“焖锅”(印象中是这个名字)。
他就是一层薄薄的铁皮,抽到一定的转速后会嗡嗡作响,这在我们眼里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东西,削块儿胡萝卜做尜,都能把他撞飞。所以一般都是非常小的孩子在玩。
中间档的,则是自制尜和商店购买的成品尜的互相看不起。
自制的觉得对方没有灵魂,成品的觉得对方粗制滥造,当然肯定是各有千秋。记得当时的成品尜有些也有一定的DIY功能,可以自己增加配重,改变重心,也算是比较“高级”的了。
至于最高级的,那一定是那些老大爷手中的自制尜。
这些老大爷的尜,不但大,而且稳,只要转起来,半天不抽都不会倒。他们的鞭子跟我们也不一样,我们用的是文具店卖的棍和鞭绳,而他们用的是自制的粗木棍和布条。我们的尜撞上去,人家纹丝不动,我们的尜却撞飞出好远,经常一头扎进远处的雪堆,可见这才是真正的王者。
他们的尜总感觉有股浓浓的苏联风,可能这些大爷退休前都是高级技工吧,手艺都不一般。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自带发光功能的木质尜,呃……怎么说呢,准确的说,这叫陀螺,在东北绝对是不入流的玩意。不会有人拿这个出来比试的。
除了尜不同,鞭子也很有讲究。
买这种东西要去文具店。文具店会卖不同粗细的鞭绳,所用的股数也有讲究,只可惜时隔太久,我早已忘却其中的路数。只记得当年大家玩的太过用力,鞭绳断了都不算稀奇,棍子每天也都能见到断个一两根。
打雪仗,学生时代最“暧昧”的游戏
一到课间,几个男生,会一路悄悄尾随着结对去小卖店的女生,待走到操场附近,几个男生一拥而上,将女孩子摔进旁边的雪堆,转身跑掉,内心却是窃喜。
这种场景,每天都在无数次的上演。
男孩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心里或许清楚,但是他不敢表达。这或许是他唯一能想到,比较“合适”的,触碰自己喜欢女孩的机会。
学生时代,大家都还不够成熟,喜欢一个人,却偏偏要用伤害的方式去表达。
这句话,我想很多人都会深有感触吧。
相比于当年故意刁难或者不理对方,打雪仗应该是当中最“温和”的方式了。
如果刚好下过一场大雪,课间的跑操会被取消,此时,才是男孩女孩们真正的战场。
双方会根据性别分成两个阵营,当然也会有各自的“叛徒”加入对方,以平衡“战力”。
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在打雪仗这件事情上,不会也不允许“软妹子”的存在。而且所谓的平衡战力,不过是男孩子以保护女孩子为借口,护着自己的心上人罢了。
身为一名中国人,还是一名“身经百战”的东北人,兵家的技能树绝对点满。
大家都牟足了劲儿,并且分工明确,有人团雪球,有人负责远攻,有人负责迂回,佯攻、偷袭、后勤补给面面俱到,这才是“高端”人士应该进行的活动(手动狗头)。
打雪仗的精髓,不在打,而在埋。
真正“开战”之后,你最需要保证的,就是自己千万别落单,否者你很快就会被人埋在雪堆里,成为一个雪人。
用不了多久,大家就放弃了阵地战,转而变成全面的肉搏战,互相拿雪掩埋。
此时男孩子唯一做的,就是要主动欺负好哥们喜欢的女孩子,给好哥们英雄救美的机会;但又不能太过了,这样要么显得过于暧昧,要么显得太不留情面,容易撕破脸皮。
偶尔也有做的比较过分的男孩子,他们会把雪顺着女孩的后脖颈儿塞进去,这是很不齿的行为,大家不要学。
不管打的多么激烈,总有收场的时候。
男孩会主动接过女孩手中沾满冰晶的手套和帽子,将他们叠放在教室的暖气中,随后将已经在暖气上熥(tēng)热了的牛奶或者露露,送给那个女孩。如果女孩默默地接受了,这场“精心策划”的打雪仗,也就算了完美的收官了。
打雪仗冷么?
怎么会!你看,所有人的头上都冒着热气,如同修仙一般。更主要的是,大家心里暖。
大学的时候,也组织过班级同学的打雪仗,不过那更像是一场南方和北方同学的一场联欢,大家更多关注的是雪,而不是雪中的人。
寒冷,有开心也有不开心
一到冬天,冰点(雪糕)的销量就会上升,吃冰点,也算是东北人一件开心事。
这看起来很不合逻辑,但当你来过哈尔滨,看过中央大街上人们在寒风中人手一个冰棍,你就会觉得,这好像就没那么违和了。
冬天吃冰棍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热。
在东北,只要风打不透,你就不会冷,这和南方是不同的。大家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就会觉得热,回到了房间,因为有暖气,就会觉得更热。吃冰点降温就成了大家的首选。
二是因为冷。
冰点平时价格也不低,啥家庭也架不住天天吃,顿顿吃。但是在东北,绝对可以吃冰点自由。我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冷。
冷,就可以省掉运输的冷气;冷,就可以省去冰柜的电费。
在老家,冰点是直接放在马路边上卖的,而人们买,也是论箱卖的。你可千万别一个一个拿,一是显得小气,二是觉得你来挑事儿的。
(这里说一下,对于东北人来说,进了山海关就算南方了。准确的说,东北人并没有南北的概念,只有关里和关外的概念,这个关,指的就是山海关。)
清晨下雪,却是件很头疼的事。
这就意味着,中午的午休泡汤了,大家都要出去扫雪。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专属的扫雪片区,大家会到仓库领工具,主要就是铲子和笤帚,班级或排期、或自愿、或指定,组织到家带着工具去清理操场上的积雪。
这个时候,就要看班主任的性格了。
有的班级会安排男生女生一起干活,名曰“男女平等”,有的班级则会只安排男生干活,名曰“男人要有担当”。
这样区分,只能印证一个永恒的“真理”,那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早早干完的都是那些男生女生一起干活的班级,毕竟男生肯定希望在女生面前好好表现自己,所以干起活来十分的卖力,哪怕自己累得跟孙子似的,也要对着女孩子摆摆手说:“没事,你不用动,我自己就能搞定!”
我想这时候的男孩,一定比在篮球场上的男孩,更有魅力。
而只有男生的干活的班级,一个个都懒散得要命,大家都希望对方多干一些,自己少看一些,所以免不了会有一些小摩擦。最后活没干好,搞不好还要打一架。
记忆,总是美好的
总的来说,家乡的冬天,给人的感受永远是暖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冬天,它是情感的萌芽,也是欢乐的回忆。
还有什么能比这个场景更幸福呢——
坐在温暖的教室,吃着冰点,看着前面刚刚接过你熥过的温热牛奶的、睫毛还沾着雪晶的、脸蛋冻得通红的可爱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