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来有“小钢炮”之称的冯小刚火力全开。对于观众常吐槽的垃圾电影太多,冯导称是垃圾观众的存在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电影,现状就是“往往垃圾电影的票房还很好!”
什么是“垃圾电影”?一味追求票房忽视内容的想必榜上有名。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兴起,票房崇拜一直存在。诸如动辄过亿的天价片酬、迅速走红的明星光环等等,数以几十亿的票房衍生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再加上电影资本过热,很多粗制滥造的电影信奉都“一切向钱看”的信条,导致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中国故事讲述水平不见提升,观众的追捧期待一次次落空。
“越骂越卖座”是观众的无奈。观众期待的是电影对生活素材的挖掘、对艺术的深度耕耘,然而盼来的却不是价值推崇反倒是票房崇拜。“票房至上”折射出从业人追名逐利的浮躁,急于通过票房实现价值变现,从而忽视电影质的飞跃。观众责骂声中含有“恨铁不成钢”的期待,相信多数人尽管失望,却仍对国产电影寄予厚望。这样看来,如果把理应精益求精的电影质量下降问题归因于观众,岂不是倒打一耙?
破除“唯票房论”是大多数电影人的心声。冯小刚说“观众是导演的对手并非上帝”表面上高冷,实际上是希望观众聚焦实质内容倒逼导演的艺术追求。如果低端低俗电影屡获追捧,电影行业的繁荣将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病态狂欢。
笔者看来,国产电影行业只有无法满足观众基本体验的次品,没有明知次品仍加以欣赏的观众。所谓的“垃圾电影”之所以存在,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观众喜好偏离。为什么一些电影没有剧情、没有深度,单凭明星知名度就能在票房成绩上力挽狂澜?想必是明星光环之下,粉丝疯狂集聚。有人说好演员的标准就是“只记住他扮演的角色却不知道他的真名”。然而,如何让慕名而来的追星族们抛弃明星光环,着眼于电影角色表现无疑是异常困难。无论作品好坏、演技如何,粉丝们只记住了明星的表现,这对影视创作是一种打击;
其二,宣传方与观众信息不对称。如果仅看预告片和宣传片,多数影片都属精品。观影前,观众只能通过宣传方的声势噱头初步了解。宣传方不遗余力地卖力赚吆喝攒足人气,在影片上映后严格控制风评,渲染卖点引发持续关注,被吊足胃口的观众走出影院大呼上当为时已晚。
其三,商业化倾向影响。赔本创作的电影人属于行业内当之无愧的稀有品:一方面,囿于投资方的要求,广告植入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太多的院线掌握着电影的生死大权,对某些噱头不足、商业价值不大的影片,往往处以仅上映一天的“极刑”。为了亿元票房业绩,多数从业人把创意和贡献都交付给了冰冷的数字,而那些“绝世而独立”的创作者大多因为不具备卖点而难以与观众见面。
无论是追星也好,被宣传欺骗或者受商业化荼毒也罢,观众都以最好的心态来揣摩国产电影的未来。“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了才知道”,电影好坏与否看了才知道。观众是娱乐消费者,大多数人不可能有导演的专业水准,一眼甄别出孰优孰劣。良莠不齐的电影行业现状下,观众选择相信而非先入为主的抵制和排斥,难道还要为电影质量负责吗?
较之于观众更应该反思的,当属电影从业者。拍不出好电影是集体焦虑,而观众对此予以最大的理解和期待。而在透支观众的期待之前,如何挽救国产电影市场无疑是电影人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