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份,我离开了生活了10年的上海,回到了老家安徽宿州生活。
起初,我幻想过无数次自己的不适应,幻想过自己多么后悔离开上海,幻想自己多么无法忍受家里的人情世故,然.....
回到老家的第一个月,我基本已经迅速适应了这边的生活节奏了。
每天早晨七点多,简单的梳洗后,就慢悠悠的穿着拖鞋披一件外套到楼下吃早饭。
家乡小吃的味道就不用说了,谁吃谁知道。
整整一条街大概有五六家卖早点的,有卖小笼包的、油茶的、油条的、鸡蛋饼的、菜盒子的、豆脑、豆浆、稀饭、煎包.....
对于我这种选择纠结症来说,每天最大的难题,就是吃什么。
吃完早点,沿着回去的路买点青菜、水果之类的,都是农村大爷大妈种的,价格便宜的不要不要的。
晚上下班,老爸会打一个电话,“晚上想吃啥”,报完菜单,到家里肯定就能吃上热乎乎的小吃。
一番吃饱喝足之后,全家带着小宝去公园散步。公园是一家人最能联络感情的地方,每次看着老爸老妈跳广场舞,我都有一种想假装路人的感觉,虽然嘴里说着,“你们这跳的啥呀”,但内心的幸福感是满满的。
小宝刚一周二个月,在广场上到处追着比她大的哥哥姐姐们去跑,走路还不熟练的她,一扭一扭的,用我爸的话说,像赵本山卖拐。
每次看着老爸老妈左右护在宝宝的身侧,心里总会冒出一种久违的真切的安定感,对,不是“安全感”,是“安定感”。
一个人在漂泊多年,早已经忘了这种落叶归根的安定感了。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你这样年轻,就如此不求上进,自甘堕落,你老了以后会后悔的。”
是的,如果我会后悔,我想应该后悔的是:没有努力过,而不是在哪里。
难道在大城市不求上进、自甘堕落的人还少吗?难道小城市就没有依靠奋斗实现梦想的人吗?这不一定吧...
我感觉小城市反而能更好的追求梦想,因不用担心家里父母的健康、不用担心宝宝被照料不周、不用去想如何为了应付房租节衣缩食,抛开这些不稳定因素,反而能让我更好的,坚持每天练习写作和演讲。
选择离开上海,我默默跟自己赌一把:2017年,我能不能在小城市也可以实现梦想。
现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说实话,有时候我回上海,真的感觉不出来和老家有太大的差别(可能因为我住的是郊区吧)市区当然很繁华、美好,但能坚守在哪里的人毕竟少数。
回到小城市生活,没有我想象的那样乏味、无聊 ,没我想象的那样落后,就连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娘,都可以微信支付了。
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太多。
在大城市漂泊多年你,如果正在纠结要不要回老家,不妨可以借鉴我的经历,提前感受一下。
大城市带给我们的磨砺,是我们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就算你回到小城市,依然能够找到实现自我的价值。
其实说白了,“人不努力,在哪里都一样。”
愿我们都最终会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