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首先有自由才能有自觉。
习惯 : 按时按点发坐在书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时按点的学习习惯。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是培养理性和感性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写完分割线再来看这个,似乎理性是容易灌输的,但感性上有很多微妙之处,当时恐怕是难以察觉那些真正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比如我自己,一度有过自律自足的时期,曾为这个骄傲。但这个习惯不知是当时就没有植根于我,还是后来堕落了,反正最后就是消失了。
抽身的原则,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二,在整个过程中尽量制造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的不好,也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保持韧性和弹性,期待可以改进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到底是仅仅从旁观察好呢?还是设计一些情节来制造愉悦感呢?
意志力: 不管把道理记得多么牢。如果这种情感没有迫使他在行动中管住自己。那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有点不明白情感如何迫使他管住自己。情感应该只会让人去做什么,而不会让人不做什么?
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克服就是不存在的,只能叫做屈服。屈服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再想屈服想摆脱这种约束。————在大人布置的情景中引导着去克服,效果又如何呢?怎样才是既不威逼又不利诱呢?
如果孩子求助于大人陪写作业,说明他在成长中遭遇了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对管理自己没有自信,充满了无力感和无助感,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来约束自己。
————后半本第?章的分界线————
我说过最开始以为这本书是讲怎样成为一个乖孩子的。
后来发现不是这个样,作者给了孩子很多机会试错。
但是看到后面,比如鼓励孩子玩电脑,为孩子因住校看不得喜欢的电视剧而给孩子写剧情,老师布置的惩罚性作业太多而主动给孩子代写。这些建议都是大人提出来的,虽然是非常有道理也是好办法,但又感觉怪怪的。
现在很困惑,各种各样大事小情上,孩子的主动性和家长的主动性,到底要控制在怎样的一个比例合适呢?家长的引导会削弱孩子的自主感吗?ta会觉得和家长的每一次对话都是在做家长精心布置的题吗?
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如果孩子发展出来非常强大的能力,是不是就无所谓家长对ta的影响方式了?那方式对能力到底有多大程度的决定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