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州花巷青石雨

十一小长假,月圆中秋,无风无雨,无人相伴。

漂居成渝之心,竟也无想象中的过多惆怅,失落或许有那么几分罢。遥记往昔,从不曾离家太远,最远的便是离开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去往县城,继续学业。每每节日到来,回家甚是方便。

不都说上了大学,故乡只剩冬夏再无春秋。同时我还有那么一句话想说,父母只剩背影。在中秋的夜晚和母亲通了电话,母亲还是和以前一样说着关心的话,但此时此刻这么简单的几句话竟格外温暖,尤其是在这样的夜,这样的月色照耀下的晚上。

和母亲畅聊了许久,直到电话挂断久久回不过神来。

罢罢罢,执一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抖入少许茶叶,任冒着白色雾气的水倾斜而下,回着漩涡的水流将那蜷缩着身子的茶粒一一轻柔抚摸,水渐渐转为翡翠一般的的浅绿,慢悠悠的空气中似有茶香飘来。

在茶香中思绪飘远,不禁想起了达夫先生,初次听到郁达夫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了。有那么一句印象颇深,‘秋天,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不单是一个思乡可以说得清的,更多的还是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因没回家的缘由,时间颇丰,对达夫有了更多的了解。其实达夫不仅写一些散文,他还写游记,写评论,写想法,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十里桐州九里花的桐州古钓台,看到了悬崖绝壁上的大自然奇迹方岩,观到了飘渺幻梦的仙霞山;领略到了达夫大学学堂的沧桑变换,与旧友久来相遇,煮酒赋茶的悠然闲适。这么富有人情味的一面是我不曾了解到的,越了解,越被其深深的人格魅力折服。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他与徐志摩的深厚友谊。两人自小相识,虽不是青梅竹马,但很熟悉、了解对方。郁达夫在徐志摩死后,总是回想起徐志摩。

想起年少时的徐志摩头挺大身子挺小,终日“不务正业”看小说,但每次写作考试成绩都遥遥领先,那时的志摩虽不怎么笑但也不严肃。成年后的徐志摩虽头还是那么大,但身高却是比自己还高了,只是本是青葱的年纪,眉眼中却多了一丝悲哀。

在徐志摩离世后,郁达夫还特意写了一篇悼文,即使斯人不在,那音频笑貌已深深扎根在了脑海深处。

……

短短几天,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完了达夫的一生,不由感慨良多。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何况是死别呢,惟剩一去不复见,空留恋。

不喜其中的离别,更愿回到最初的时候,看看桐州花巷,听听屋下青石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