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像长者,谆谆教诲,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淡淡书香,韵味悠久,萦绕心间;快乐阅读,如沐阳光,润泽心灵。
今天我们和宋运来导师一起共读廖玉慧的《给语文老师的书》。当我翻开书,在文字的时空中穿梭游走,目光不禁在《看见生活中的繁花盛景》这一章节里驻足很久。
“作文课真是让人伤脑筋哪!”我想这是不少语文老师的想法。“写作文真是让人伤脑筋哪!”这也是很多学生的想法。包括我自己,不是随时都有写作的题材和灵感。所谓题材和灵感从何而来?不就是来自生活吗?如果每天两点一线的工作模式,没有一点生活的情趣,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兴趣,没有一点思考和沉淀的时间,慢慢就会沦为一个没有灵魂和思想的“工具人”。又怎么能妙笔生花,写出动人的文字呢?
日常教学中,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老师往往会传授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套路:让学生熟背一段词藻优美的文章后,无论考题为何,生搬硬套,胡乱填塞,完成考试任务。
让我们平心静气想一想:如果学生对所处的社会没有意见、没有想法,要怎么写议论文?对周遭环境不屑一顾、对人际关系漠不关心,那要怎么写记叙文?对亲情、友情满不在乎,对社会人群没有同情的理解,那又怎么写得好抒情文?所以,学校不该沦为填充、灌输的机器,课堂上,老师得想方设法开深感发学生的情意。让他们有机会回顾、整理自己的人生,并提供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环境。不要只是让学生抄笔记、画重点,要鼓励他们他坚动动脑筋想问题,否则,看到题目当然只有发呆的份儿!
愿我的学生不要沦为考试“工具人”,做生活的有心人,永远持有一颗温暖和好奇的心,看见生活中的繁花盛景。
(实验小学 黄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