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 边义
大家晚上好,今晚继续由我给大家讲修辞手法
第四节 比拟和直言
一、比拟
比拟就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也就是说把一个事物当成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是根据本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辞格。因此,联想是通向比拟的桥梁,想象是比拟的翅膀。比拟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强烈感情去感染读者的一种辞格。
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中说:“比拟向来是一个独立的辞格,但是,如果从本质上看,比拟其实就是比喻的一种。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把人当成物,把物当成人。为什么可以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混淆起来,把甲当成乙呢?因为这两种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或者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说写者主观心理上的一种情绪。”
可见,从本质上讲,比拟确实可以看成是比喻的一种。但比喻还是不同于比拟,主要是比喻可以直接把拟体当成本体来写,本体和拟体的关系是重合相融关系,比喻是混同的。比拟重在“拟”而本体必然出现。
1.比拟的作用
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1)色彩鲜明
比拟可以让暗淡无色的表述变得色彩鲜明,让平淡无奇的语言变得生机勃勃。例如,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卓文君用山顶白雪和云间之月亮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和坚贞,这比直言说自己如何坚贞,更让人能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悲痛的心情。
(2)描绘形象
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从而让诗词变得富有艺术魅力。例如,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比拟成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苗条身段,婀娜的腰身。这首诗还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裁出了春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春风带来的盎然生机。前者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后者则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表意丰富
通过比拟还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例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白鹤爱梅之甚,他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先偷眼”将白鹤那种喜爱之情表露无遗;“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2.比拟的分类
(1)拟人
拟人又分为两种:以物拟人和以人拟人。
以物似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事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例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引入羌笛之声“怨”字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思乡离情。龚自珍《已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借喻自己为培育新人甘做牺牲,等等。
词中的拟人手法也不少,如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用城中桃李比喻畏惧金兵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芥菜花比喻民间主战力量;贺铸的词《半死桐》“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比喻自己妻子的亡故,只剩下孤单的自己,等等。
还有一种是以人拟人。
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以六朝何逊爱梅比喻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其中用“韩信”、“衡”、“李北海”、“裴尚书”这些历史人物来比喻王十二,而或是激励其保持操守,或是要他将功名看淡些。
(2)拟物
拟物也分为两种:以人拟物和以物拟物。以人拟物就是把“人”当成“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成乙物为了表达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与其他事物,让他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例如,“身轻一鸟过几枪及万人呼”(杜甫《送蔡希鲁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用飞鸟极速地飞过比喻蔡希鲁都尉的身手矫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将人的那种悲痛比拟成花和鸟,也是拟物修辞手法手法的经典运用。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词人把无形无量的悲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拟物的第二种就是以物拟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我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以水比喻夜晚的寒意。“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无名氏《孟珠》),以青碧的水比喻春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以火比喻春天的红花,以蓝色染料比喻春天的江水。“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脁(tiao)《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用彩绢“绮”形容晚霞,用素绢“练”形容江水。
3.比拟的运用
比拟确实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用得不当,还不如不用。因此,运用比拟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具有可拟性,符合事物的特点,能唤起人们的想象。例如“岭树重障千里目,江流曲拟九回肠。”(柳宗元的《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刺史》),江流的蜿转和九回肠不是很相像吗?如果将这百转千回的江流比拟成白杨树,自然就不符合事物的特点了。
第二,要注意感情色彩。比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因此比拟的感情色彩必须鲜明。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例如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用城中桃李比喻畏惧金兵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芥菜花比喻民间主战力量。那些权贵面对金兵到来一个个愁眉苦脸,而民间主战力量却一派生机勃勃,很好地表达了作者主战的坚定意念。
二、直言
直言是和比拟相对的一种修手法,就是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在诗词中就是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意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词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也是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直言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使用的较多,例如《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词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为诗中女子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这里没有后来所推崇的含蓄之美。作者用简洁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这种直白的呼喊给人以沉痛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这种“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一点不逊于那些以雅致、委婉为美的诗歌。其他诸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以其简洁明快而流传至今。
唐宋以来恐怕最为直白的诗歌要数张打油的《打油诗》了: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直白的简直成了顺口溜。其实细细品味起来,虽然全诗没有一个雪字,但他却描绘了一幅别具韵味的雪景图。以至于后来人们竞相模仿,产出了许多俗中见雅的诗坛绝唱,再来看这样几首俗中见雅的诗:
东坡七岁黄洲住,何事如言及李琪。
恰是四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一上上到楼上头,十二栏杆接斗牛。
纪郎不敢留诗句,恐压江南十六州。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看不见。
总而言之,不管这几首诗的作者是谁,其直白程度几乎已在俚语之右,而其风雅趣味,却让人品玩不尽。这几首诗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起句平平,与俚语无二,但接着层层拔高,渐入佳境。正所谓用曲径通幽之妙而把诗词的直白与含蓄的妙旨演绎得出神入化!
直白的修辞手法在词中运用更是频繁,因为词当初是用从曲而来,更接近下层老百姓的生活,例如白居易的《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首词以“恨”写“爱”,用前一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悲哀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的言简意富、词浅味深的特点。其它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李煜的《相见欢》等诗词遣词造句都非常直白。有许多习作的诗词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强协调不好直白与含蓄的关系。这些人追求直白者流于粗俗,追求含蓄者流于生涩。一言以蔽之,掌握不好直白和含蓄的运用手法,写诗填词就会误入歧途。
第五节 侧重和倒装
侧重作为修辞手法在诗词中并不常见,所以,此处重点介绍倒装这种修辞手法。古典诗词中常出现句子倒装这种现象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中早就指出:“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诗词中的倒装,一方面是为了押韵和平仄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避免了叙述手法上的单一,使原本生硬句子和文章灵动起来。
一、倒'装的作用
诗词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能使作品具有节奏之美。为此,不少古诗词应用了倒装,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如果把“处处闻啼鸟”改成“处处闻鸟啼”,那么“啼”与“晓”、“少”也不押韵了。
2.可以让诗词的平仄协调
例如“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其中,“淮水东边旧时月”正常的顺序为“旧时淮水东边月”,诗句颠倒后,平仄正好与下句相对,既合乎格律诗对于平仄的要求又使句子音律和谐,声调优美。
3.可以突出强调,让诗词侧重点鲜明
有时是人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例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其中“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信”。将“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写景物的凄凉,实际上是为了强调词人晚年生活的凄楚。“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颠倒顺序,突出了词人宦途失意的辛酸和对现实的愤懑。
二、倒装的分类
倒装不外乎倒词、倒句、倒叙三种类型。
1.倒词
诗词中经常会出现几个词语的倒置使用,例如“峨眉山半轮秋月,影人平羌江水流”;“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李清照《永遇乐》)。其正常语序应为“烟染柳浓,笛吹梅怨”;苏轼《浣溪沙》中“簌簌衣巾落枣花”,其中,正常语序应为“簌簌枣花落衣巾”。如果不了解倒装是无法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的。
2.倒句
倒句,俗称“倒装句”,大多数在两句之间变化,例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亲射虎,看孙郎”应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李清照《永遇乐》中“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显然是“谢他酒朋诗侣,来相招,香车宝马”的倒装。
3.倒叙
倒叙与顺叙相对,就是将正常的叙述方式颠倒,把结果前置原因后置,例如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就运用了倒叙,开头一句“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把上阳宫女的现状和盘托出。然后,诗人在将上阳宫女老死宫中的悲惨命运娓娓道来,又如“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乔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词的上阕写现时“春恨”,下阕,追忆当年初见小萍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表现了词人的苦恋之情和孤寂之感。
诗词中使用倒装,适当颠倒顺序,可能将普通句子化平淡为神奇,避呆板而成佳句,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能倒装,用好了能化腐朽为神奇,用不好可能适得其反,画蛇添足。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大家晚安!
2017-08-15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