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得到有免费推荐五人阅读功能,自己订阅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之后,推荐了五位亲友在读,同时推荐了许多人在订阅,同时组建了三个群在每日回应、讨论。今日是本周话题的发奖,得到没设名费推荐五人阅读的按钮(此前的发奖也有过类似功能限制),获奖名单之前,有李笑来老师简短的“致词”,我就抄写了一遍,准备分享给三个阅读群。在抄写中,切实感受了一把“一个字一个字读书”的不一样,由此引发几点感悟,略表如下:
第一,“硬着头皮把书看完”,原因已如笑来所说(“前面的道理,要等到学完后面的知识才能有更深的理解”),但为什么还有一些书没有看完,规定的手机文章没有坚持读完呢?
一些书没有看完,最主要的原因,是翻开在读的书太多,致使贪多嚼不烂。对目前的自己而言,不是泛读不够(恐怕因为手机阅读的原因,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现状),而是精读太少。如果一本书值得读,就应该读完,并做深度读书笔记(近来我在连续写《成为作家》、《TED演讲》和《原则》的读书笔记,目的就是精读、读完),如果不值得读,就不要翻开,就放弃阅读。所以,翻开的都是值得读的(因人、因时段不同,需要调整,我目前应该如此),都需要精读,都需要读完。
顺带说一下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反对朋友圈阅读,而且最初订的若干优质的公众号,目前也基本停止阅读了。就是公众号文章很少有有系统的文章,都是零散的话题,所谓碎片化知识。很显然,立足输入质量看,著作比零散话题更有效,经典著作比一般著作更有效,多次再版的经典著作比只有一版的经典著作更有效,优秀出版社的著作比一般出版社的著作更有效,多数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文献比微信文章更有效,多数领域中英文文献比中文文献更有效,等等等等。
为什么我坚持阅读得到李笑来专栏,而且推荐很多朋友付费订阅、推荐免费读,就是因为他虽然是手机文章,但他是一个系统,是围绕一个主题,每周打磨七天(预告、初稿、三次答问、定稿、颁奖),共52周的一个循序渐进的教程,完全不是碎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互动的效率、质量,甩过大学的许多课堂几条街。所以,我目前每天的手机阅读与回应只有得到的李笑来专栏。
第二,曾经自信“元认知”还不差,但跟着笑来老师打磨一周,并在几个阅读群里与阅读伙伴们讨论、相互学习一周之后,寻找周围“元认知”强人比较,分析自己元认知更强的领域,寻找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问题之后,才发现面对“上不封顶、下有底线”的元认知,自己元认知水平就是刚刚过了底线——知道了对元认知没有认知是底线。但“上不封顶”太震撼我了——按照“哦我原来(正在)是这么想的......嗯?我这么想难道是不对的吗?啊!我应该这样想才对“的套路,不断总结当天、一天前、一周前、一年前、几年前的节点性的选择或事件,发现了无数个“那么想就是不对”,更找到了若干“应该怎样想”的思路,回头望,确实是“另一番景象”!
第三,“这只是一个起点,我们以后还要一起走好多路”,抄到这句话时,内心升起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是啊,刚尝到“已经升级了的”甜头与快感,假如此时就要辞别,那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呀,但笑来说了,“还要一起走好多路”,意思就是还有好多次“升级”,能不爽吗?能与元认知能力超人一起走一段长路,难道不是喜遇贵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