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习“这件事的理解
我,绝对算不上老师眼里的那种“好学生”。在万维钢《高手》那本书中是这么定义的:“好学生”,乐于遵守规则,善于取悦老师,是体制的受益者。而我,并不满足这个条件。还有一种是“极端学生”,特别反感规则。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去极端化”,极端的人不容易混好,可是特别厉害的人,恰恰也是极端的人。好像我也不属于这种“极端学生”。
作为一个平凡到掉渣的人,我想,“学习”这件事应该是唯一能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平庸的唯一途径。至于这个过程有多长,我也不确定。但是有一点我是确定的,学习这件事至少能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无知,不那么空虚,不那么的一无是处。这么来看,“学习”这件事的理由好像就充分了许多。
关于”知识付费“学习
说到“学习”,那就不得不提到当下比较热的一个词:“知识付费”或是“付费学习”。因为当下快节奏的环境,信息繁杂,干扰诸多,对学习环境和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升高,”绝对自律“这件事也变得愈发难以实现。加上互联网的成熟以及众多音频内容分发机制的诞生,大大降低的用户获取的边际成本。使得用户可以在支付非常低费用的条件下,接触到原来费用难以承担的优质知识内容,所以“付费学习”也就变得如此顺理成章了。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付费”学习呢?关于知识,人类的已知并不会自动变成每个人的认知,所以,我们为这个把已知变成个人认知的过程付费。 我们所说的“知识付费”,并不是在为“知识”本身付费,而是为帮助我们转化知识、习得技能这个过程的人而付费。所以,他们不是在创造知识,而是在筛选、总结、并传递知识。
另外,关于“知识付费”学习,涉及到一个认知问题——“值不值”。这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我也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答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听到以下这四种声音:
1.“呦,还付费啊,快别了,又是智商税,学不到啥值钱的东西!”;
2.“这都是什么啊,讲的东西我都知道,太浅显了!”;
3.“都是一些‘假大空’的理论,没一点实践价值,听了也没用!”;
4.“哎,那谁谁,人家怎么就这么牛呢……,算了还是老实做自己的事儿吧!”
以上四种声音,对应着四种心态,那就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其实,我们的人生即是如此,每天都在经历着这四种状态,关于认知、价值衡量、决策、后果承担等等等等。在我看来,其实很多没有结果(价值)的事,往往都不是在“如何做”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而是在“做不做”这个环节,因为压根就没开始,或者也开始了,但是却没有坚持、总结、复盘,所以结果又怎么会有价值呢。
所以,关于“知识付费”学习的价值衡量,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参考标准: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固有认知的打破,系统性认知的重塑;二是,通过对这种知识的学习,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新的结果。如果满足以上两点,我认为,这次学习就是有价值的。否则,这次学习,只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也就是,我知道了。然后,就没有任何下文了。
关于个人心态的变化
我不是一个系统性学习的高手,所以,离开学校以后,我几乎很少进行”系统化“或者”制式化“的学习,以至于脑子里充斥着很多”碎片化“的内容,难以形成自己的系统。在我的认知里,我是热衷于”学习“这件事的,但我又是一个不那么自律的人。以至于经常感慨:“早知道2年前或者5年前就怎么怎么着了,又错过了”。其实,你若仍然没有行动,你感慨的何止是过去那2年或者5年啊,2年后或者5年后你仍然会感慨当下的今天。历史又何其相似呢!说到这里,我相信这也是当下很多人的通病——经常立下Flag,然而并不曾履行约定,或者说也实现了第一步(开始),但却经常半途而废。正如那个网络段子:年年做计划(Plan),年年落空(完成了个p),为什么呢?因为懒(lan)。
我清楚记得第一次付费学习的经历,2020年7月的一个下午,我无聊的刷着“抖音”。无意间浏览到了一个“XX商学院,12元特惠理财训练营”,一看价格不贵,我就果断报名进了群。学了3天,越发觉得不对劲,既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实际案例分析,全是理财的重要性和宣传机构的强大运作能力。没有任何含金量,一味地在推销价值1200元的课程。原来这是一次“卖课培训”而不是“授课培训”,后来我就果断退群了。这就是我第一次“知识付费”学习的经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感受很不好。虽然第一次“付费学习”就遭遇了这么不好的感受,但我并没有因噎废食。在今年(2021年)4月份,我在微信朋友圈又看到一个关于“产品经理思维进化营”的培训,我又花了1元钱,买下了3节录播体验课。但是这次感受就完全不同,物超所值,收获巨大。也让我坚定了,原来“学习”这件事,是可以用付费的方式减少你对知识盲目的甄选时间,以及对免费的东西不重视的那种不良心态的。同时也让“惰性”这件事有了那么一点约束,“自律”也慢慢变成了可能。
今年6月份,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同事陈会莲(往期“私房课”优秀学员,“表达训练营”冠军学员)介绍推荐,我有幸和于振源、李朝杰两位老师结下结缘,顺利报名了《振源&朝杰表达训练营》,顺利结训取得冠军,随后又报名了《振源私房课》继续学习,眼下结训在即,感慨良多。此刻,如果你问我,这课上的有价值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即使身边仍然有人发出一样的声音,我仍然坚定的这么认为。
起初在《表达训练营》,我并没有那么重视,但当我发现身边的人都如此优秀的时候,也许是那不甘落后的胜负欲,亦或者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最终我用亲身经历和收获完成了这次学习。这种你追我赶、规律性作业输出的学习氛围是个人无法实现的。有时候我们应该对自己宽容一点:不是我们不自律,是我们没有找对环境,没有学会“绑架自己”,以及从中收获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心态的变化,也就意味着“认知”的变化,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感谢的,感谢两位授课老师、课程运营人员以及众多优秀的同行者们。
关于学习的收获
分4个方面来去概述:5本书+7节课+每日早读+3次实战
首先是读书。课程要求3天读一本书,一共15本书,每天要输出10条不低于800字的读书笔记。起初我是不敢想象的,因为离开学校这7年多,我都不曾完整读完一本书,对于3天一本书的任务来说,无疑是艰难的。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又让我很想挑战。好吧,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又在作祟了——说干就干。
虽说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现实狠狠的教育了一番。第一天我就有点坚持不住了,一个小时下来我只读了不到30页,对于一本300多页的书来说,按照正常进度,第一天我应该读100页左右也就需要3个多小时,严重超时、拖累进度。课程中提到“指读法”着实好用,后来我尝试着集中精力、目光跟随指尖快速扫过每一行文字,非重点论证部分进行快速过滤,最终才得以矫正进度。
关于读书,我们需要弄明白一个逻辑。作者写书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先有一个整体的判断和观点,有了想要传递的知识,然后是逻辑和框架,最后是故事和案例。作者是希望通过有案例支撑的框架,让读者最终理解全书的观点,而并非真的让你去“读”书中的每一个字。书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不是知识本身。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而并不是“读书”这件事本身。这一点,对日后提升读书效率和写作能力,有着极高的指导意义。
其次是课程。整个私房课分为7节线上直播课,从个人成长的四个维度展开授课——认知、表达、行动、品牌。涉及如何“高效学习”、“高效阅读”、“高效演讲”、如何运用”模型思考及表达“、”个人品牌“的建立、”持续行动“、”知识图谱及复盘“。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几点是,如何提升认知,进行深度思考(why);如何建立系统关联,发现问题的本质(what);如何正确输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how);如何通过记录和复盘寻找规律,进行预测问题(forecast)。课程内容非常贴近实战,深入浅出,真正做到了简单易懂易吸收。
然后是早读。每一篇文章(或视频),均是精挑细选,涵盖了“演讲结构”、“写作框架”、“故事思维”、“个人品牌”、“知识付费”、“刻意练习”、“时间管理”、“社交管理”、“思维破局”、“追求上进的方法”等等,无一不体现运营者的细致和用心。
最后是实战。说起实战,这是一个从“知道”到“做到”的一个过程。从“简单分享”的牛刀小试,到“个人品牌故事”的撰写,再到“付费分享”的终极输出,每一次对我而言,都是一种突破和挑战,正所谓“知”易“行”难,就是这个道理。我想,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舒适圈”,并且乐在其中,但是越是毫不费力的事情,越是不可能让你有大幅度的提升。正如得到大学讲师梁宁所说:如果你想大幅度的提升自己,那就去做自己最怕的那件事。整个课程安排无一不体现了“行动闭环”的实战思路,让学员真正实现从“学到”到“做到”。
其实,高效的学习方法是输入+输出+实践+复盘,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行动才是检验学习效果唯一的手段。没有实践,也就没有完整的闭环,更不可能有快速的提升。在此期间,每天要完成读书笔记+课程复盘笔记或者早读笔记,每日不低于2000字的笔记输出,总结概括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是过往所不曾有的经历。
写在最后
对于一个不是很自律的人来说,我们需要这种“被迫规律”的学习方式,正如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系列分享中,关于“怎样逼自己成为一个上进的人”所讲:不是你不够自律,是我们面对的诱惑太多,不是我们不上进,是因为“上进”这件事太反人性,而让人上瘾的事物又迎合了人性。如果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上进的人,首先要找到一个好的环境,其次是“绑架自己”(倒逼机制),这两点非常重要。
我想,在不久后,如果你问我课程都学到了什么内容,也许我不能一下子清楚的回忆起来,但是那一刻的感受我还记得——那是一种如获至宝的喜悦,无法形容,更无法取代。随着或者认知的迭代,留下的应该是一种叫做“习惯”的东西,这也就值得了。
“习惯”这个东西,是个短暂的意识重复,如果不加以“刻意练习”,我想它仍然会被惰性所战胜。好在这21天的学习,我都不敢懈怠,更不敢废弃,也让这次学习,变得更加充满意义。
而学习的本质无非就是——提高个人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用学习到的知识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产生新的结果的过程。在我看来,这种学习所获得的系统思维——“习惯”,就是一把持续进步的万能钥匙。这种收获的价值,远远胜于某个单一的知识点。也许,这就是作者成甲在《好好学习》那本书中提到的“临界知识”,它不是一个具象的内容,但却有着到达临界值时所能发挥出来的巨大威力。
世界没有完美,但努力却可以无限接近完美。下个阶段,收拾行囊,继续出发。迎着阳光,背朝夕阳。
——谨以此文,表达我对此次学习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对两位老师、运营团队的成员以及每一位优秀的同行者的感谢,谢谢大家。
江豪杰/20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