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说:“八零后是垮掉的一代”。
他们说这一代人不懂勤俭节约,不爱辛勤劳动,还自以为是。最看不惯的是独生子女的娇纵与自私自利。
然而,我们没有垮掉。
我们在奋斗,在挣扎,在前行。就像一块砖头,社会哪里需要就往哪搬。不经意间,已经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成为工作上的中坚力量。
不知不觉中,我们成为了油腻大叔,中年老阿姨。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教育,忧心的是父母的身体健康。
春节,在我们心中只是国家一个长期法定假日,是高速路上拥堵的习以为常,是各种抢票神器PK的战场。
年味,成了八零后的成年乡愁。
九十年代那会,拥有一台BP机令人羡慕,上网还需去县城的网吧。苹果,华为智能手机还没影儿;天猫,京东,摩拜,美图是无法想象的科幻。
我们一群孩子混迹于山间田野。那时候时间过得不紧不慢,如同老屋那台滴答滴答的老钟。除夕的前一个月过的更漫长,每天都数着春节还有多少天可以到来。
春节姗姗来迟,我们已经迫不及待。
鞭炮红,对联红,大年初一很热闹。
腊月底,父亲会准备很多鞭炮,有自己家放的大鞭炮,有拜年用的小鞭炮,还有小孩们喜欢玩的花炮,摔炮等。从县城班车上搬下来越多,小朋友心里越自豪,然后跟周边的小伙伴们炫耀。
放鞭炮的时间有讲究。
第一波是除夕12点钟的新年红。家家户户的新年鞭炮响彻云霄,我们在半睡半醒中欢迎新年到来。
第二波是次日大年初一起来时的开门红。鞭炮声响后,我们迫不及待的起床穿新衣,给长辈们拜年。
贴对联在我读中学后就一直是我的专属。小时候贴对联时挺怕贴错上下联,反复确认后才会认真贴上去。那时还会经常关注别人家的对联,是否贴对,字意好不好。
大家都说现在的过年和年味都变了,没变的是家家户户的鞭炮红,对联红。
然而,现在的大年初一的热闹已经不是曾经的了。门前的省道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已经告诉我们,那个安宁,缓慢的时代已经逝去。
曾经的热闹在于鞭炮声,大家见面时认识不认识都会问候新年好。
大年初一的门前道路上基本没有车,做生意的都不开张,仿佛整个世界停了下来,所有人都庆祝春节的喜悦气氛。
而如今,道路上车水马龙,做生意的铺子早早开门,和往日并无其他不同。即使鞭炮的红,也无法镇住车来车往的喧闹。
春节的节奏快了,我们的快乐少了。
糖袋红,红包红,走门串巷闹哄哄。
小时候的春节,拜年礼物大多数要自己手工包装或加工。那时候常准备苹果,利是糖,鸡蛋,糯米糍粑等。利是糖都是散装的,需要装袋,妈妈用锯子折叠袋子尾部,经蜡烛边缘一过,就可以密封起来。
小朋友们喜欢提着装有利是糖,苹果等礼物去拜年,收红包。
随着时间推移,同辈们之间不再准备礼物,给长辈们的礼物也是直接在超市买成品,再也不用装袋利是糖,也不用准备糯米糍粑等手工礼物,省下了很多事。
过年的筹备越来越简单,方便,快捷,过年的气氛却越来越淡了。
小时候很在意过年穿新衣,而且比较讲究。新衣服要入夜后才会穿,不被家人以外的其他人看到,不然大年初一没有惊喜。
如今新衣服随买随穿,春节是否穿新衣都无所谓,再也找不到童年时穿新衣服的那股兴奋劲了。
儿时的年味里,还有一件事是最开心的。那就是春节那几天父母的好脾气。因为新年伊始动怒不好,不利于一年的好运,即使调皮捣蛋犯错后也不会得到耐心的教导而不是责骂。
那时候去亲戚家拜年,特别喜欢看《新白娘子传奇》和《西游记》,有点像前些年芒果台循环播放的《还珠格格》深入人心。
回忆曾经对比现在,我们过年变了形式,变了花样,变了节奏,甚至心境变了,唯一不变的只有团圆及彼此间的祝福,以及这个节日团圆带来的亲情链接。
小时候听大人们常说:只有你们小孩才觉得过年开心,我们其实是有比较多的烦忧。
少年不识愁滋味,长大成年后才明白中年人肩上的责任重大。才体会到当年他们的感慨。
原来让年味变淡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更,还有我们走进成年人现实世界,这里没有了对过年的幻想。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的童年年味。八零后的年味如梦如幻,不紧不慢,像山中泉水,涓涓细流,渗透入生活。
儿时的年味无法再寻回,留在了那个年代形成我们心中印记。现在的我们,张开着翅膀,护着老小,顶着风雨,不断前行。
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还活着。就让童年的美好年味记忆滋养我们成年的乡愁。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www.greatytc.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