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朵
书籍档案
1.主编:靳埭强、李昊宇
2.本书背景
中国和德国政府举办了一个历时三年的德中友好活动,旨在增进德中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为长期成功合作奠定基础,开拓德中合作新领域,塑造一个积极、富于创新、面向未来的德国形象。
在德国的产品设计领域,DDR时期的设计以其简洁的形式语言成为设计史上独立的形式符号。在德国,已有理论家和学者对德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产品设计作了系统的总结,而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系统研究则刚刚起步。
本次论坛里两国专家将以20世纪50至80年代期间德国和中国的产品设计为出发点,讨论在产品设计领域中设计受社会主义因素影响的程度,系统地讨论自建国以来中国产品设计的发展状况。
会议之后,整理了发言和文章,结集成本书。
前言
惭愧地说,作为一个刚入设计不久的小白来说,书中很多内容都让我很难读懂。但我仍然想写这篇读书笔记是因为,书中确实有几句话震撼到我,为我这对设计还是一片混沌的脑袋抹开了一点灰尘,透进了一点细微的光亮。
抄袭的后果
剽窃不仅是盗用他人的知识产权,而且剥夺了本国设计业独特的文化特性。在外界看来肯定如此,实际上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名族的创新意识、特有的创新能力和不可替代的设计能力。
人们没有意识到,如果此举一旦达到了一定程度、毁坏中国产品的声誉,会出现一种危险:由于缺乏创新力和响应的培养,绝望的人们只能到传统、民俗的旧箱子里寻找素材——久远时代的特性被转化为中国设计的庸俗之作和伪文化。
……
亲爱的中国朋友,你们不应该收到这样的待遇!你们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一员,拥有令人羡慕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拥有精神和物质财富,在应对社会和自然危机方面富有经验。您们有能力向世界提供极为特别的独特的产品。
时常看到对于:新手如何入门产品设计一类问题的回答,回答最多的就是多看别人优秀的作品。
我也经常利用零碎时间打开微信关注的设计类公众号看别人的设计。但看久了,总觉得这些作品虽好但并没有在我的脑中留下什么,只是在看的过程中,脑子里一闪而过对这个产品的肤浅的判断:这个设计挺可爱的,这个设计挺小清新的……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好的设计师抄袭创意,伟大的设计师窃取灵感。起先我并不能理解这句话,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在看别人的优秀作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这个产品带给你或优雅或奢华或精致之感,也不应仅仅满足于分析产品的颜色、材质、线条,更应该透过这个产品,去体会产品背后设计师的理念和想法,甚至通过产品结合时代,去感受生产这个产品的这个时代的面貌。
这才是打开优秀作品的正确方式呀。
模仿分为三个等级:仿生、仿物、仿意,其中以仿意为最难。也就是当你观看了某位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后,回来你能根据你看到的作品所带给你的“意”创造出一个产品,而你手中的这个产品所带给人的情感体验和那个摄影师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便是模仿的最高境界。
但如果你在看了这个摄影师的作品之后,回来研究作品的构图、色彩比例、景深虚实等等内容之后,依样画葫芦也去拍一张一模一样的相片来,在表达情感时难免过于生硬。就算侥幸,你的这幅作品同样带给了别人和原作一样的感受,但是下次当你还想表达同样的情感时,也许你只会用同样的构图、同样的色彩、同样的式样来表达。
这难道不是画地为牢,让自己一步步走向封闭吗。
存心欣赏
我们拥有很多东西,天天见,习惯了它的存在,就不懂得珍惜它、欣赏它,不知道它的好。……那怎么用心去看呢?我们不光去看它的形,也不光光看它的颜色,或者它是否看上去高贵,而是看它后面的很多想法,和所体现的精神。其实,我们对身边很多产品也一样的习惯了它的存在,没有真正的欣赏。……从各方面很用心地去欣赏过去的作品、设计和它们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容许我们窥探未来。
只要旅游,必定拍照发朋友圈。
只要观展,必定拍照发朋友圈。
只要参加个厉害的演唱会、歌舞剧表演、音乐会,必定拍照发朋友圈。
……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做每件事是为了表现给朋友圈里的“朋友”看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做什么事都希望被别人关注?
如果你想旅游,就去存心欣赏风景。如果你想观展,就去存心欣赏作品。如果你想听音乐会,就去存心欣赏音乐。
风景、展览、音乐会,不是为了你发朋友圈存在的呀!
有点跑题了……
存心欣赏,不应停留在表面,应该在深度上挖掘背后的内涵。我想这点,无论是在产品设计的学习上,还应该拓展到对各个领域的学习上。延伸出去大概就是“刻意学习”和“10000小时定律”吧。
我是南朵,立志成为设计狮的大学狗一只。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爱心~
欢迎各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