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就像前段时间,一个好朋友应聘新媒体运营。需要改几个新闻标题。
其中一个原标题:看店,真的不用自己来
他修改为:还在每天辛苦看店?有它!你早点回家!
有什么不同呢?首先第一句成了反问,由作者的角度发表主观评价,暗示不需要自己看店;其次,加了“有它”两个字,表明这次是要推荐一个工具;最后,这个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它能让你早点回家!表面上看这是在重复第一句的观点,但实际上却交待了使用这个工具的客观结果。
你看,即便我们不需要看店,通过语文的分析也能知道修改的妙处。而一个需要看店的小老板自然更能感受到标题中“它”带来的悬念。
那么这个悬念从何而来呢?
我们怎么就会对“它是什么”产生好奇呢?
其实,如果按照之前的分析,把标题一句句拆开来,你就不难发现,我们真正好奇的是另外两个问题——
“为什么我好好地看店也会让人觉得奇怪?”
“为什么我现在不能早点回家?”
所谓悬念,就是在客观结果和主观评价的映衬下自然产生的。而这个标题用“有它”二字把你悬念的指向变得更加明确了而已。
比如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就用了著名的“UC震惊体”。同样是主观评价+客观结果的模板。
尽管我觉得“震惊体”只是网络时代的一朵小浪花,估计很快就会销声匿迹(更可能是改头换面再起风云),但这对我们的作文极具启示:想要吸引读者,不妨先亮出事件的评价和结果,再把起因经过娓娓道来。如此,必然能引人入胜,这就是倒叙的作用。
为什么悬疑小说那么勾人?因为它先告诉你人死得很离奇(客观结果)、大家很惶恐(主观评价),再一步步地破案,还原事情真相。表面上是按照时间顺序一点点前进,实际上却是在倒叙。
不光是记叙文,议论文中用到对比论证的时候更不能忘了展示结果,“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深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你要是把最后一句话去掉可就完全看不出在说什么了啊!
当然,破案过程中判断失误错抓好人也是有的,由此形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同样让人入迷这就是另一番功夫了。
最后,也恭喜好友成功入职!
(所以如果我不点明应聘结果,怎么体现这个他的这次应聘题目做得好呢?怎么体现我文中的例子可信呢?)
留一个思考题:悬念的产生只有这一种方式吗?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悬念?它是怎么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