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我作这篇文章,起因于前些日子是杨绛先生去世三周年的忌辰,各种社交媒体包括我的朋友圈和空间不少人转发文章以表哀思。多以钱杨二人的生平故事表达对其美好品质的赞美和悼念。我看了几篇后觉得挺没劲。文章中记述的故事内容大都牵强附会,不够详实。强行扭曲杜撰者也不少。这种强行灌输式的鸡汤悼念文看了不觉伤感反叫我恶心。我敢说撰文作者本人并没有读过杨先生的多少作品,对其生平也并不怎么了解,大抵只读了《我们仨》就信心满满的下笔了。
秉持着朱光潜先生的“在写《文艺心理学》时,我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的态度,我特地重读了杨先生的许多作品并查阅了众多相关文章方才忐忑而又惴惴的提笔。如仍有不当,但请指出。
杨绛本名季康,绛为笔名,起源于无锡话季康二字连读类绛,她的家族上至父亲老圃先生到三姑母杨荫榆等人在民国时期都是相当当的存在。不过在这里我不愿意讲她的家庭背景之强大,因为杨绛本人所携带的光环,已经足够闪耀,不需要任何背景的辅助。
她毕业于东吴大学,后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后,随钱钟书一起赴英留学。归国后,抗战期间在老校长王季玉先生的再三邀请下任母校振华中学的校长两年。
我在《序》中所说的行文的严谨态度。也是从杨、钱二先生这里习得的。
杨先生在重译《唐吉诃德》时,参考阅读了英、法版本,对比相较后,发现同样的内容各个版本的表达形式各不相同。为了忠实于原作,她不惜大下功夫,自学西班牙文从原版本翻译。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后,已译近一半的书稿被强行搁浅近十年。1972年3月待重新提起笔时,不得不从头重译。
钱钟书先生在牛津留学时,撰写的学位论文名《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为此,他遍读英国十七、十八世纪文学,逐一标出其中提到中国和中国人的内容,从中国各个方面全面详尽的梳理英国文学中所呈现出的中国形象。做学问之细致严谨,令人惊叹。
作为杨家的三小姐,老圃先生的掌上千金,杨绛却毫无小姐脾性。钱钟书形容她“无所不能”。抗战时期,上海弄堂里生活贫困,遣散了女佣,劈柴、生火、烧饭洗衣、做煤饼,她全部亲力亲为。婶婶形容她“季康上得厅堂,下得书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文革期间,她被打成“牛鬼蛇神”,惩罚刷洗肮脏不堪的厕所,她亦勤勤恳恳,将其刷洗的干干净净。
不懂得抓筷子,不懂得自己戴手表,这样一个“拙手笨脚”的钱钟书在杨绛十年如一日的庇护下肆无忌惮的做着一个不必长大的孩子。
在她所有集于一身的美好品格中,最为我所欣赏和景仰的,是她的淡泊名利、低调谦虚。吴学昭女士记载了她所印象深刻的三件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要授予杨先生荣誉学部委员,她拒绝去领取荣誉证书,讣告上也没有让写上这一头衔。
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将杨先生入选为第二届中华文艺奖候选人,邀请她亲自修订组委会草拟的个人简历,她答复:“自揣没有资格,谢谢!”
2014年,钱杨二人曾留英就读过的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院长Frances女士来函称,学院推选杰出校友杨绛先生为荣誉院士的方式来纪念学院建立七百周年。杨先生回文表示,“很荣幸很感谢艾克赛特学院授予的荣誉院士,但我只是曾在贵院上课的一名旁听生,对此殊荣,实不敢当,故我不能接受。”Frances院长又回文解释,此次当选的荣誉院士只有两位,一位是西班牙王后,一位是杨绛先生,以此答谢她对塞万提斯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有助于在欧洲弘扬她的学术成就。除此之外,这也是牛津大学该院首位女性获此殊荣。然而杨先生再次辞谢。
在低调谦逊上,钱杨夫妻二人总是出奇的一致。钱钟书曾在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参加翻译毛选,除此之外,曾参加1952年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6年召开的中公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文件翻译工作,负责定稿。然而他从未把以上这类事件填写进自己的个人履历中。
在“三反”、“五一六”时期,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时期,在被打上“牛鬼蛇神”标签时期,她甘于平庸,披上“隐身衣”,时刻将自己收裹成“一个零”,冷静的注视世态人心。
文革后,她出版《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就像罗浮宫顶上披挂着的用长矛戳住毒龙的武士一样,用她看似平铺和煦的文章,实则痛斥颠倒一切、扭曲人性的荒谬时代。
英国诗人蓝徳的两行诗说: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在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杨先生依然坚强的度过了近20个年头,只源于她知道她还有任务待完成——“打扫现场”。收集整理钱钟书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书稿,整理出版他的心血。并将所有她们二人的作品版权费全部捐赠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好读书奖学金”。
所有杨先生的作品中,我没有读《走到人生边上》。她在九十六岁的高龄开始探讨哲学,探索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我自忖非我这个年纪可读懂的书,但我知道,她已久久在人生的边缘徘徊,寻觅归途……
蓝徳在两行诗的前两句是: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
and,next to Nature,Art
杨先生译为: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这就是她一生的写照,超然脱俗,与世无争。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始终以一个无比睿智的形象屹立于文学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