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刘三儿”还是九十年代初。
当时我在厂里上班,虽说挣钱不多,但时间还算充裕。“值班电工”也就是抄抄表而已,后半夜就可以一觉到天亮。早晨,厂里锅炉房洗个澡,一整天在家无所事事,结交了一帮“酒肉朋友”!
我所居住的城市不大,适于居住。当时全市也没几家酒店,一般都是在路边租个门市房开个小饭店。
刘三儿的饭店,充其量叫个小吃店,就是胡同里租的一间小破平房。稍加收拾,刷了刷“白粉子”,油了油窗框,平整了水泥地面。一台冰箱,四张小桌。本来就挤的店面,还得在后面隔出一小间厨房,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夏天还好,外面能摆几张桌子。冬天人多时,就只能加桌挤挤了,往往是和邻桌的客人背靠着背吃食。
刘三儿是农村人,本村找的媳妇儿。婚后学了个厨师证,两口子就跑市里来谋生了。
“刘三儿拉面”招牌一打出就有人来光顾。
旁边开的是一家澡堂子,大冬天洗完澡出来,身上还冒着热气,头发梢儿就冻上冰碴儿了!
进刘三儿拉面,打招呼的永远是三儿媳妇儿。因为是夫妻店,三儿媳妇在前面负责迎来送往,点菜结账。刘三儿一人撑起了整个厨房,顺菜、墩板儿、煎炒烹炸,炒出来的菜味道还不错。
洗完澡浑身舒畅,酒喝起来就比平时多。一个人,一盘饺子、一碟儿花生米、半斤老酒,喝得是畅快淋漓。
再怎么说,这么小的饭店,卫生条件有时还是叫人有点担忧。
有一次就让我记忆深刻!
那是个夏天,我和朋友结伴去澡堂洗澡。每次我俩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洗完澡必去刘三儿拉面小酌。
这天也不例外。俩人说笑着进了门,三儿媳妇儿一句“来了”,显得格外亲切。
找个临窗位子坐下,点了老三样:一碟儿花生米、一盘儿拍黄瓜、一盘儿溜三样、一壶烧酒俩人对半分。喝到兴头上,又叫了两瓶啤酒,走出饭店已经有点儿飘飘然了!
晚上睡前肚子开始绞劲儿地痛,那时住的是平房,茅厕是共用的,都建在室外。这一宿给我折腾的,人都瘦了一大圈。
第二天想想,应该是溜三样出了问题。算了,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自己吞吧!
此后不久我就去了广东工作,这一去就是十几年。“他乡变故乡,故乡变远方!”回老家已经是好多年后了。
十几年对一个城市的变化来说不可谓不大,好多记忆里的样子都已变得物是人非了!
小平房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各式各样的大酒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回到老家我都快成了客人,小时候的记忆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又是一个冬天,约了几个朋友喝酒。问去哪里?朋友说:“带你去个好去处,寻找一下久违了的记忆。”
说话间到了一家气派的饭店门口,牌匾上赫然印着:刘三儿拉面!
推开漂亮的落地玻璃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百多平的店面,十几张桌子,两个恒温展柜,光厨房就比原来的小破饭店大……
坐定后,三儿媳妇儿走过来,一句“来了”,听起来还是那么亲切。朋友对三儿媳妇儿说:“你看他是谁?”三儿媳妇儿端量了片刻,妈啊一声惊呼:“你啥时回来的?听说你去了广东”。
我惊讶她的记忆力,站起来寒暄了一阵后,边等菜边和朋友聊了起来。
原来这十几年,刘三儿两口子从那个小饭店做起,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没间断。如今不但买了两处房,就连饭店这处门市房也盘了下来。
听了这番话我不禁唏嘘!
我这十几年漂泊在外打拼,也没见得赚了多少钱。人家一对儿农村夫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不但挣下了几处房产,还没耽误培养孩子。听说刘三儿的儿子已经上高中,学习成绩不错,每次考试在班级里都是前三名。
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营第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