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学写作(五)
写作的人分两种,一种毫不费劲,文思泉涌,下笔如神,另一种每个字都要耗费莫大的力气,写了删,删了写,改来改去左右拿不定主意。
我属于后者。我一直感到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
幸好我知道有人买到苏东坡的手稿,发现原稿上也改了六遍之多,这才松了一口气,没有被这满是天才的世界摧垮。
对我们这种不是天才的人来说,写作不过是一门手艺,跟做木匠一样。我自己掂量,觉得木匠还是能学得会的,只是,不大可能成为鲁班,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几千年才出了一个鲁班。
知乎上有句名言,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听说写作能力好像跟天赋的关系很大,不禁好奇写作的天赋从哪儿来?
我观察了一些文才值90以上的人,作为一个抽样样本,发现他们童年时都有大量读书与背诵的经历。据说巴金在10岁时就能全篇背诵《古文观止》,现代的一些年青作家也都说起过小时候大量阅读各种杂书的经历。
脑科学家们说,儿童时期是人类语言中枢发展的关键时期,从6岁到12岁,这个阶段,就是大家公认的学语言的黄金时期。
很多人都喜欢把我们的大脑比作CPU,二者确实很相象,能做各种各样的数据处理。因此,可以认为他们都是“通用处理器”。在电脑的世界里,除了“通用处理器”外,还有“专用处理器”。电脑显卡的芯片是专门用于图形计算的专用处理器,交换机里面ASIC芯片是用于数据包交换计算的专用处理器,音乐合成器里的芯片是用于音响合成的专用处理器。专用处理器能用很低的频率、很低的能耗实现通用处理器高频高能耗的计算结果,在专门领域,同样的任务交给专用处理器省时省力。
我猜想,在写作、音乐、美术这些专门领域,明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可能很像是电脑的通用处理器与专用处理器。童年的大量输入,就好像在潜意识中建立了若干专用处理器,有的专门计算语言文字,有的专门计算和声旋律,有的专门计算明暗色彩。当写作专用处理器比较强大时,能够比明意识更快计算出结果,别人看起来就是文思敏捷;有的人大脑结构天赋异禀,写作专用处理器足够强大,潜意识甚至能在明意识发出指令之前,已经计算好了结果,“妙手偶得之”。那在别人看来就是天才了。
成年之后,大脑定型,机会窗就关闭了,潜意识不能再装进专用处理器,能利用的就只有明意识这个通用处理器。对我们这些错过了机会的人,唯一的办法恐怕只有拿通用处理器加上合适的算法来模拟专用计算器。通俗的说,童年就开发了文才的属于“硬解码”,而成人才开始开发的,只能“软解码”。
能“硬解码”当然要感谢上天的恩赐与早期教育的成功,只能“软解码”却也不必灰心。硬解码有硬解码的轻松自在,软解码却有软解码的灵活多变,只要升级一下“算法”就可以了嘛。
对于我这样“软解码”来说,要努力的方向就很明确了——升级自己的“算法”。
所以,自己琢磨也好,借鉴别人琢磨的结果也好,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掌握“写作的方法论”,升级我的“算法”。“掌握”的意思,不但要知道是怎么回事,还要不间断的训练形成长期肌肉记忆。技能嘛,总得一个“练”字,一直看游泳教学录像也还是不会游泳。但不看教学录像就去游泳池里瞎折腾,最多学出个狗刨来。
有人认为讲求方法论是歪门邪道,不是名门正派的心法。名门正派的学法就应该是多看书,多练笔。
我想说,这话非常正确,不过得区分不同对象而论。
对于少年儿童而言,这绝对是少林武当的正宗心法,而且也确实非常有效。这就是培养天才的正统方法。
而对于成年人,我不大相信不讲方法论,只靠大量的阅读和大量的写作能够提升多少水平。拿吃饭来类比,青春期的少年,每餐吃三大碗,能让个子长得飞快,成年人每餐吃三大碗,只能长成胖子,说不定还要得糖尿病。同理,成年人大量的阅读只能拓宽知识面,为写作积累一些素材,读书也会促进多思考,因而有更多可写的思路,只是,对写作能力本身却没什么帮助了。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自己很喜欢看书,也看了很多书,但写作一直不行,我就想问问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书的。
况且,人生有涯而知无涯,we are mortal! 人的一生就是活80岁,也不过就是短短两万来天,除去前十几年的懵懂无知,再除去吃喝拉撒,奔波生计,家庭责任,又能有多少时间用来看书?又真的看多少书?
大量的写,如果只是在自己能力水平内反复的写,我想也不会有太大作用,那只是增加原水平的熟练度,很难有实质性提升。我看到简书上很多人每天写作1000字打卡,试图以此提高写作水平,我想如果只满足于写出多少字,效果不会好。不思而多写,最好结果只能养成一种输出习惯,让大脑更习惯输入和输出两种状态之间的切换,避免坐到电脑面前面对空白屏幕发呆。
成年人想提高写作水平,我赞同努力钻研写作方法论,并且学而时习之,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把它们真正变为自己趁手的武器,装备自己的军备库。最好能为自己的军备库准备上军舰飞机这样的得力武器,也别嫌弃哪怕燧发枪、米尼弹,这样真正开战的时候就能飞机大炮火力全开,而不用短刀长矛赤膊上阵。
方法论患者们,努力吧,你们走在大路上!也希望大家能够抱团取暖,多写出一些自己在写作方法论方面的感悟,点亮彼此的求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