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太难了!和小红说的一样,一切都太难了!我口中平等社会的全部都是建立在教育上,而这个教育的一切又都是建立在兴趣上,于是达成这个社会的关键便在于,如何激发人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保持兴趣上。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激发兴趣后保持,但人们对于这个兴趣却是有要求的,即是“它能让我取得成就。”尽管学生在学习的全阶段都可以通过对好奇问题的解答获取成就感以保持对学科的兴趣,可一旦到了应用已学知识的工作阶段,人们主要的成就感来源会变成以工资、荣誉为代表的工作成果,它们能直接影响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成就感或者挫败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获得当然能更加巩固人们对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是挫败感的大量积累却很有可能让人们对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产生怀疑,在认定自己毫无天赋后彻底丧失兴趣。
这种天赋认识带来的兴趣丧失是能够避免的吗?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只要人们还执着于他人认同,在意虚名,即使别人不以天赋之名对他们评头论足,他们自己也会以天赋之名冠以自己头衔或为自己开脱。
既然兴趣丧失无法避免,那么教育就应该让人们在对一门学科丧失兴趣后还能有机会有兴趣重新投入其他学科的学习,直到他们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可以全情投入并无视虚名和非议的事业,而不是无处可去,只能将就工作和沉溺欲望。也就是说未来教育需要实现的是让人们的工作是他们最有兴趣真正喜欢的,而不是他们无奈妥协唯一能做的。
可是现在看来,即使只是让一个人拥有一个兴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因为人类毫无疑问是一种视觉动物,因此以文字为载体,必须耗费大量脑力思考的学习很难战胜以图像和实物为载体,顺应身体本能的游戏来得到孩子们的兴趣。可能同样将图像和实物作为学科入门阶段的教学载体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会是一个好方法,但单靠这个方法兴趣就能长久保持吗?在游戏面前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人类未成熟时期的行为大多数只是为了寻求存在感和优越感,一旦接触到游戏,一局即分胜负的廉价优越感虽然劣质但也足够喂饱和抓住一颗小小的心灵了,于是对学习的兴趣才刚有雏形就可能因为没健全的大脑和压抑的学习被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那么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所认知的成熟时期后,他们就能自主保持住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吗?我不知道。因为比起人类思想上的成熟,能通过视觉直接观察到的身体上的成熟,会更容易得到人们的注意。
于是人类在身体特征变化逐渐明显的阶段,相比于对学习的兴趣,更容易对异性产生好奇,对同性产生比较,为了证明自身的与众不同或是弥补与他人的差距,会愈发在意自己的外表,跟随所谓的“潮流”。这种潮流心理的重点在于人们往往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为了不成为潮流的异类或是为了成为潮流本身。虽然最先发生的是孩子们开始在意外表的潮流,但它却不是这种心理的目的,而是手段。
在这种潮流心理的作用下,提高学习成绩会成为加入潮流的另一种手段,即是让自己变得优秀来加入潮流,或是异常优秀成为潮流本身。虽然这已经不能称为肤浅,因为好歹进入了思想的层面,也带有提升自我的积极意味,但这种以他人认同为动力的学习心理也已经背离了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这一最原始最单纯也最能激发动力的学习目的。于是,作为手段没有兴趣的学习带给学生的只能是在其过程中持续不断的无趣和神游,在用尽所谓的学习方法,逼迫自己理解记忆,耗费大量时间堆叠出来的也不过是和旁人一样复读前人得出的知识成果。
然而人们努力追逐潮流最终就一定能加入潮流吗?能偿还所愿当然是阿弥陀佛,快乐幸福,自己之前那么久的努力和辛苦没有白费。加入潮流的人们如愿以偿地成为人生赢家,惹尽旁人艳羡的目光,只要后半生安分守己,稳扎稳打,坐拥妻子儿女颐养天年不成问题。但是,社会上总有些最终没有加入潮流的人们,他们或麻木,或悔恨,或嫉妒,可他们天生就活该至此吗?
我认为这些脱离潮流的少数人里,出于主动或被动脱离的都有,不能将他们一概而论。
其中主动脱离者又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人类天生狭隘的个人视野限制导致的自我优越造成的,这种人行为的目的即是与众不同。他们相信着众人皆醉我独醒,接受大多数人的想法即是从众的,错误的,是个人意识被“群体意识”操纵的结果,为了“自由”他们不理会他人的看法,不接受他人的意见,不考虑大众想法正确的可能性,就算明知道潮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也会选择成为恶,只是单纯地为了展示“个性”。那么何为恶呢?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且让他人伤心难过的行为即是恶。作为人只要不作恶,为了彰显个性,无论多么特立独行,只要没有恶心到旁人便不能称之为过错。笨蛋做恶尚可以原谅,因为他们可悲地只能顾及自己的感受。而最不能宽恕的是明知道会让他人受伤还依然选择为了自身利益作恶。
完全出于一种没有道理的,无知且幼稚的高傲心理的脱离潮流是人类需要摈弃的。而值得人类拥护的是另一种产生过程与前者完全相反的主动脱离,那是谦逊的,对一切都抱有怀疑,不盲从,但绝不自负想当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才下结论的思考结果。这种主动脱离者对自己也时刻保持怀疑,即使对自己当前的想法非常肯定,遇到异己者也只是鼓励他们去尝试去思考在实践后加入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灌输,更不是谩骂。
所以社会对待不同动机的主动脱离者应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那么被动脱离者又有几种动机呢? 似乎没有动机,都是被逼无奈。最常见的是,有些学生由于心智发育相对较晚和先天家庭相对有限的物质条件,导致他们无论是在早期学习还是以物质攀比为主的同龄人交往中都无法跟上周围环境簇拥的“潮流”,又因为虚荣的年轻人容易被潮流心理左右,再加上先天家庭本身思想偏执落后和学校唱优贬低排名制度的影响,学生往往在与同龄人反复比较发现自己当前无法跟上学习“潮流”后产生自己天生注定如此的劣等感。这种未起跑便落后还有伤脚的人生能努力跑到终点,没犯规妨碍其他选手已经很值得称赞了,就算中途弃权也没法责备,唯一的态度只能是怜悯,和痛斥这个将不同人生并成一场比赛的社会。
这样看来,无论是主动脱离者还是被动脱离者,他们的脱离潮流都是很难避免的,而且他们所脱离的往往都是积极的学习,而不是“堕落”的物质。人们相较于相信自己天生就是个土鳖来说更容易接受自己天生就不擅长学习,是个蠢才。这可能也是因为人类作为视觉动物更在乎外表,外表包装相比于储备知识方法更容易也更能立竿见影,毕竟只要有点钱再用点心,时尚便不是什么难事,再加上知识也是可以靠钱伪装出来的。当代年轻人就这样习以为常地接受了这一“现实”,放弃了对自己兴趣的发掘,在没有创新一成不变的工作中麻木,挥霍着家庭有限的收入来追逐奢侈又徒有其表的时尚,依靠着想象中别人的艳羡目光在一时的虚荣中满足,又或是沉迷于那些让人上瘾的感官刺激。
然而这种年轻且代价高昂的快乐又可以持续多久呢?当年轻人不再年轻,无论男女都会因为人类天生孤独渴望理解的心灵和作为生物基因里繁衍后代的本能使命无一幸免地产生一个共同愿望:组建家庭,这也是新的潮流。
于是同样追逐潮流的异性不再会单纯地被潮流的外表穿着和新鲜猎奇的体验所吸引,取而代之的是两性恋爱交往的必经路口,一个“冷漠无情”到直戳灵魂的拷问:你能为我们未来的家庭提供多少保障呢? 于是,现实便是不入潮流者找对象比起入潮流者自然要难得多,因为人类社会的潮流不是人数而是欲望的产物,哪方足够美好人类的潮流就会涌向哪方,无论是思想上,道德上,身体上,物质上都是如此。人们会被对象身上入潮流的方面所吸引,不同性别,年龄,阶层的人们选择各有不同,但高收入似乎已经成为了现代人选择结婚对象的最优先潮流,可这有错吗?
至少它在当前这个社会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是能同时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后代上的优良的最优解。但它无疑是无法引领甚至阻碍社会走向人人平等的,因为浮躁的年轻人们看向这股推崇高收入的潮流时,只会被其结果,即眼花缭乱的物质享受所吸引,而不会向往这股潮流中人们的努力。这些年轻的心灵就这样受到诱惑和怂恿不断汇聚成一股股新的欲望潮流,将后来的年轻人也无一例外地卷入。有些人侥幸挣脱了出来,但有些人却愈发沉沦了,他们每天抱着自己用辛苦换来的“宝贝”沾沾自喜,以为每月省吃俭用,用尽所有资源换了一身自己心中“上等人”的包装后,自己便真的成为了惹人艳羡的“上等人”,然后便日复一日地醉倒在可怜的意淫和虚荣中,放弃了加入“上等人”潮流的真正方法: 知识积累和自我提升。最后,这些努力潮流的年轻人却是在海选中就被潮流淘汰了,然后在感受到追逐潮流旁人的疏远和欲壑难填的吃力后,只能悲叹自己生活的孤独不如意和社会的不公平。但还不至于绝望,因为与自己同样潮流的异性相互吸引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这也不是什么过错,毕竟看脸,身材和穿搭是所有年轻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但还在路上的两人千万不要头脑发热组建家庭,这样只会将一个人的悲叹变成两个人的争吵甚至三个人的悲哀,因为追逐光的飞蛾是看不到彼此,也是无法成为光的。
看来人们对学习的兴趣因为天生的高傲和社会的潮流既难以激发也难以保持,虽然我设想通过更加自由的教育环境和可延长的教育周期给予这些迷途羔羊充足的浪子回头的机会。但就算补救方法摆在那里,可又有多少人相信自己的人生需要改变?而想要改变的人们面对完全未知的未来就一定有勇气迈出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吗?
我不知道答案,但又或许我是知道的只是不愿意相信。平等意味着理性控制,欲望意味着感性放肆,作为欲望集合体的人类碰撞在一起真的能迸发出那个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吗?一朵水花在小明眼前的地砖上绽放开来,他突然觉得很可笑了。
。。。。。。
话说我对那样的社会为何就如此执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