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都在看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里面有一些观点颇有启发。
因此也选一些对我触动特别的内容写一些我的反思。
今日反思的关键词:
刚需。
作者在书里面举了个其他写书的人的例子。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思维是这样的:
我很厉害,所以我能写书。
我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很厉害,所以你们不能乱改,我写什么就出版什么。
我很厉害,我写出来的书也很厉害,你们不买,是你们的眼光有问题。”
但是作者却反向思考:如果写出来的东西读者不买,那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了解读者(用户)的刚需是什么。
并且是:消费者心里真正以为的刚需。
坦白讲这句话真的震惊到我了。
经济学我们中学就学过,大学又修了宏观和微观,但我完全把这个词抛在了脑后。
我确实就是李笑来先生讲的那类人:自己有什么,就输出什么,并且觉得不买帐的人不懂我的好。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但我发现做非业务出身的我,很容易就范这个毛病:
不重视消费者的真实行为和思想,喜欢以己度人。
以前在企业里做人力资源工作的时候,就犯过不知道老板真实需求的错误,好在后来有资深HRD提点。
那个时候总想着把学校里教过的人力资源知识给它显摆出来:看看这家公司哪里做得不好,缺什么制度,然后去回忆一家制度完善的企业应该有哪些制度和体系。
然后就屁颠屁颠跑去和领导沟通,说我们要做XX制度了,这个对公司有好处——可事实上,公司压根用不上这个制度,或者说,起码再等5年才需要。
但是我却认为很重要(我知道很多刚进入人力资源行业的、本专业出身的,也容易犯这个毛病)。
后来来了一位资深HRD,就和我说:我们是来帮老板解决问题的,老板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那些制度,都不重要。什么时候需要,找老同事要一份,改吧改吧就可以用了。没那么难。
虽然说有些制度没那么容易改改就能用,但是前半句话我是真听进去了,后来也没犯过这种类似的大毛病。
但是没想到在做自由职业之后,这个毛病又犯了。
辞职转行做了coach,也就是教练。由于从人力资源转出来,又拿了职业规划证,于是做教练的切入口,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从职业规划入手。
在初期我也是抱着前面一模一样的想法,来做这件事的:
我有人力资源经验,我有职业规划证书,我要来教你们怎么找工作、怎么做职业规划。
遇到不认可职业规划这件事的,我就心里想,这么重要的事情,你们居然不来做,以后可能会后悔呢!
然后继续做相同的事情——完全就是在自娱自乐。
但实际上,问题的本质在于我没有找到这些人的“刚需”。
他们要的并不是职业规划这种咨询模式和服务产品,他们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可能是保持持续赚钱的状态,可能是避免中年危机,可能是防止30岁就被淘汰……
他们想要的永远是自己迫在眉睫的眼前的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的规划。
虽然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必须要通过规划未来、找到自己的真实内在来解决,但是这个只是我的工作技巧和方法论,而不是我提供的服务。
他们对这个方法论,其实并不感兴趣。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就感觉思路又清晰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