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国家的人吃是为了活着,而有些国家的人活着是为了吃。”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豆瓣高赞短评如是说。
作为系列纪录片,《舌尖1》惊艳开场,《舌尖2》水准下降,到了《舌尖3》,则是差评满满。4.1的评分,就不用浪费时间踩雷了。
不过身为吃货帝国,没几部拿得出手的美食纪录片以飨观众,如何说得过去?
最近看过两部让我食指大动的纪录片,这就分享给大家。
《寻味顺德》
俗话说,“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凤城便是顺德的古称。
广东美食闻名已久,而来自顺德的厨师,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统计,顺德每30个人中,就有一名职业厨师,2014年,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
坐拥千年历史的桑基鱼塘,种植着大面积水稻,本地人“全民皆厨”,顺德想不好吃都很难。
这里不仅有时令性很强的蔬菜瓜果,
也有价格低廉鲜美度却分毫不减的猪杂猪血,
能将鱼做出上百种吃法,
也能为制作一道珍馐佳肴耗费半年时光。
伦教糕清甜可口,
双皮奶甜香嫩滑,
就连改良双皮奶的小姑娘,也是秀色可餐。
《寻味顺德》分为“乡土之源”、“匠心独运”、“美味相传”三集,每集50分钟,除了能大饱眼福之外,顺德人对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热爱也很打动人。
三集一共讲述三十多位新老顺德人的故事,与近百道或小众或流行的顺德美食,强烈建议,吃饱再看。
(不要怪我没有提醒你吸吸)
主创团队历时一年,走遍顺德大街小巷,积累了36000分钟的原始素材,最终才精剪出150分钟正片,可谓诚意满满。
看完不打个飞的来顺德大吃三天,都说不过去啊!
美食,真的可以让人热爱生活。
《小海鲜》
广东之外,江浙一带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孕育出了自己的美味。那种味道鲜美、价格低廉,备受人们青睐的食物,被称为“小海鲜”。
由此,美食纪录片《小海鲜》应运而生。
《小海鲜》分上下两集,每集25分钟,很适合当作下饭片。
第一集“讨小海”,讲述靠海吃海的老百姓如何运用勤劳智慧过上自给自足、有滋有味的小日子。
刚开始就是一波对海鲜爱好者的暴击。
清炖海鲈鱼
▼
红烧鲻鱼
▼
碳烤生蚝
▼
还有讨海者冒着生命危险
采摘到的并不常见的佛手
▼
以及需要挖蛏人
从泥地里艰难挖掘的蛏子
▼
当它们裹着滚烫的汁水,冒着扑面而来的热气出现在屏幕上时,诱惑力不亚于一个脱光光的美男子站在我面前!
第二集“烹小鲜”就更令人发指了,每一刻都在挑战观看者的味蕾神经。
但它的高明之处在于,撩拨了很多人对家人和家乡无处安放的思念之情。
这一集聚焦两个家庭。
第一个家庭中外婆拥有一手好厨艺,但外孙十分挑食,
家人想尽办法让他吃饭而不得,只有经验老到的外婆,带着孙子去挖泥螺,回来做有提神开胃之功效的醉泥螺,
一个月后醉泥螺做成,小屁孩挑食顽症不药而愈,满满当当的一大桌菜肴,代表外婆对孙子最深沉的爱。
另外一个家庭中最年长的太奶奶即将迎来第100个生日,姐妹五人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乡,为太奶奶庆生。
一家人说说笑笑围坐一起包饺子,开过餐馆的母亲主厨,为家人准备丰盛菜肴。
短暂团圆之后,姐妹五人又将天南海北,各奔东西。目送儿孙们离开之后,太奶奶一个人默默拭泪。
《小海鲜》结尾,李立宏不无深情地解说道:
“我们身处的时代,物质丰裕和资源短缺并存。
讨小海,烹小鲜,所有的气力、情意、坚守,以及聚散悲欢,终于化成桌案上的一粥一饭。
当我们远在都市享用美味,除了那些付出勇气和劳动的人们,最应该感激的,是大自然的慷慨和犒赏。”
是这样的,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远离庸俗成功学的纷扰,守住内心平静,即使身处陋巷,又有何惧?
转载请联系后台 | 个人转发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