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二、释义:孔子说:“父母的年岁,不可不常记在心呀!叫你一想到,又是欢喜,又是忧惧。”
三、思考:
1、为什么孔老夫子还要这么郑重其事地讲呢?
因为我们会忘。
引:刘开《论语补注》:“人子于父母之年,无时不当知,无日可以忽者也。”
对于父母的年纪,子女必须熟记于心,没有片刻不记在心上的时候,更不能有一天疏忽忘记的。
2、我们为什么要时时记得父母之年呢?
因:敦伦尽分,知恩报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最朴素的情感归属,通过铭记父母之年,培育长养我们的那颗仁爱之心。
引:李炳南老先生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引:子路百里背米侍奉双亲
引:张居正《论语直解》中注:“若知道这一件可喜,又有这一件可惧,时常记念在心,则爱日之诚,自不能已。而所以奉事之者,不敢有一毫之不尽矣!所以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四、关键字词解释:
1、“一则以喜”?喜的是什么?
因: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父母。
因:父母一生全部的精神都在我们身上。
因:父母长寿。
引:李炳南老先生《论语讲要》中说:“知而喜者,亲得寿考,子能承欢也”。父母长寿,做儿女的能承欢膝下,这是值得欢喜的事。
引:君子“三乐”,其中的第一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引:故事《母亲的勇气——蔡莺妹的旅程》。
2、“一则以惧”惧的又是什么?
因:惧父母衰老来临的太快。年寿愈高,在世之日则越来越少。子女内心对此应有深深的恐惧。
因:怕父母来日无多。
引:《论语注疏》曰:“一则以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见其衰老则忧惧也。”
引:钱穆先生《论语新解》 中说:“喜惧一时并集,不分先后。此章描写孝子心情,甚当玩味。惟其忧乐之情深,故喜惧之心笃。”
引:江谦《补注》说:“知父母恩深,生死事大,亲爱别离,无能免者,安得不惧?”
五、反思:与古人相比,每天我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面对父母?我们心里真的惧怕过吗?
引:蕅益大师说:“喜惧之处,正是知处。不喜不惧,便是不知。”
六、反思:如何看待自己能不能“知”父母之年,如何看待“知”后自己有没有“喜”和“惧”?
(1)即使能“知”并且是真“知”,但仍然属于浅表层次,而“喜”“惧”才是更深层次。
(2)父母活着是给我们尽孝的机会。
(3)如何去做:
引:《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例:汉文帝刘恒侍奉母亲的故事。
下手处:关键就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
七、如何培植这种情操呢?
首先要跟着师长、父兄学习。
其次,常常想着父母的恩德,从知母念恩开始。
第三,着眼当下,趁着父母在多尽孝道,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八、总结:本章所学,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看似小事,却是孝心。孝是仁的最基本要求。唯有在父母有生之年,时时处处恭敬孝顺父母,让父母真正感受到子女的爱,才是真正的仁。九、学习本章最大的收获是:
感谢含暢老师发的新二十四孝。乍一看,好像我都做到了,细思量,在做的时候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其实我还没有做到对父母的敬爱,做事的时候内心缺乏欢喜心,心里还会时常现起对父母的不满。
所以我要加强学习经典,用圣者的教言润泽我的心灵,在父母有生之年,用心陪伴父母。
你养我小,我伴你老。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殁,人生只有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