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一部《红楼梦》,让我爱的如此深沉。
或许是年纪尚轻,欠些火候,读不懂林妹妹那种见风流泪的忧愁,亦读不懂宝玉目若秋波的眼睛究竟哪般深邃,一切都是朦朦胧胧,但就是这种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浅读,也足以让我记住她的温柔,他的一世不休。
宝玉挨打,她肿着核桃似的的眼睛,无声抽泣,气噎喉堵,只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吧”,万千悲绪更与何人说。葬花埋冢,那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又是何种愁苦让人怆然泪下。她很安静,不如宝钗对宝玉的感情那样张扬,她爱得含蓄,爱得不动声色。他也爱她,深爱若海,无力割舍也无法拥有,最后无奈陷于家人亲手织的网里,留她一人,凄凉死去,悲怆而又孤独。
“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确如此,每一段故事都像清冷的月光在心底泼下一地柔情,无法言说的惨淡。体态似杨妃的宝钗,肤如春雪,肌若凝霜,传统而不知反抗,对长辈的话言听计从。其实,她也是悲哀的吧,她从不知道自由是怎样的让人贪恋,却只能身处没有温度的无形囚牢,它叫做传统,叫做封建。再如迎春,踏入孙家的门,便是走进了再也无法回头的地狱,一切光亮的生活都变成了昨天,看不见,触不着,只得在幽暗的岁月里,被一点一点虐待至死。尤二姐无法忍受失子之痛以及凤姐无休无止的折磨,吞金自尽,尤三姐恋柳湘莲不成,以鸳鸯剑自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我惊诧于那个时代的她们这般刚烈,外表似水,内心却坚硬如铁。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丫鬟,金钏投井,司棋触柱,她们的死或许在整本红楼中渺小得不值一提,可给我带来的震撼却是无法忘怀,转念又思,那个社会里,究竟埋藏了多少人鲜活的生命,剪断了多少人寒冷的年华,又毁灭了多少段至真至纯的感情。
宝黛的爱情是凄美的,自然而然,对于宝钗我便生不出许多好感,记得有一段宝钗扑蝶,许多人觉得宝钗天真可爱,有着爆棚的少女心,在我看来,这却是一种不悦的表现,是扑杀而非真的扑蝶,紧接着无意中听见丫鬟说悄悄话,故意说了句“颦儿哪里逃”,顺势将偷听之事嫁祸到了黛玉身上,而颦儿却是全然不知。对于宝玉,宝钗一向是充满着迎合取悦之感,时常对宝玉透露着很明显的爱的表达,恨不得昭告天下,我个人认为她对于宝玉的好仅仅是集中于表面,不是说她不爱宝玉,只是觉得她想把这种爱毫不掩藏的呈现在大家面前,想要做给大家看,而黛玉却是出自真心实意,她对他好,不需要别人知道,这或许就是两个女任爱人的不同方式。
要说整部书中最喜欢的,大概就会湘云了,虽说家计不善,但是她却生性活泼乐观,是个十足的话唠子、诗疯子,才华横溢,即便是酒酣之余,也可以躺在青石上就熟睡起来,用帕子包好花瓣做枕头,洒脱而不拘泥,任飘飞的芍药洒满全身,放在现代,或许就是大家口中的女汉子。就是这样一个浑身都洋溢着真善美的人,也在劝说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可见当时的封建思想影响多深。她的结局也是让人痛心难睹,她的判词是“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一眼看去就有种几近黄昏之感,再加上飞云与逝水,都是指美好的事物在弹指一挥间悄然逝去,而她与卫若兰亦是好景不长,在为贾母吊唁时,她忆及自己磕磕绊绊走来的一路,想起自己往后更是孤苦无依,痛哭起来。然而至今,我依旧不知她究竟是怎样死去的,但是就凭原版的判词,她的结局就注定是悲凉的,让人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一卷红楼,字字句句都氤氲着泪水的味道,读过这本书的人,再次思及情节,想到的或许并非是社会的黑暗,并非是那些令人发指的丑陋瞬间,也许只会怀着一种深沉的,厚重的心情,去体味那种黑暗之中仍然残存的美,我们需要记住的,就是那些所谓的美好的东西不是么?这也许就是我爱你的理由,至少教会了我,在再糟糕的冰天雪地里,也要去找寻那一绺南方的阳光。
但你到底还是让我红了眼眶,太多的不尽人意,太多的身不由己,就这么残忍的、毫无顾忌的,将生活的光,一点一点温柔地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