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旅游“热”背后需作些“冷”思考
“五一”才刚爆火出圈的县域旅游,在端午小长假再次受到网友追捧。县域旅游“热”,得益于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交通、通信两条“高速路”,更得益于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举措,反映出我国人民消费的新动向和新潜力。县域旅游“热”,值得拍手叫好,但为推动县域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我们需在县域旅游“热”背后,进行更多的“冷”思考。
旅游环境是否优化提升?某些地方住宿条件有限、交通不够便捷、救援响应不够及时;某些地方则旅游市场管理混乱,有些商贩只想着赚快钱,对外地游客有“欺生”行为,反复“圈地收费”,摆出“宰你没商量”的架势,让外地游客频频吐槽。县域旅游不是“一锤子买卖”,只有尽其所能给游客提供体贴入微的服务,让其舒心、满意,游客才会“常回来看看”。要树立服务新理念,把游客需求和体验感受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时刻想游客所想、急游客所急、忧游客所忧,在“有限条件”之下做到“无限用心”,真心实意吸引、留住游客。
旅游资源是否深入挖掘?某些地方发展旅游存在“吃祖宗饭”现象,文化挖掘不深入;有的地方则为了吸引游客,拆旧建新,简单照搬照抄,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面貌,失去了文化底蕴和自身的鲜明个性。县域旅游不能“看似翻新实则千篇一律”,需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彰显本地特色,让没来过的游客心向往之,让来过的游客流连忘返、魂牵梦绕。要在把握旅游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方面的资源禀赋,努力打造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汁原味旅游特色品牌,同时加强旅游宣传,做好旅游资源“潜”转“显”的文章。
旅游特色是否串珠成链?县域旅游“热”背后,一些地方和单位却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景区之间围墙“圈景”、单打独斗,遮住了景色,也挡住了游客对当地的热情;有的县域之间则“限域”,政策标准的不统一,县域之间的“断头路”等,成为了发展的障碍。县域旅游要一直“热”下去,就不能“九龙治水”,也不能“自扫门前雪”,“圈景”、“限域”不除,最终吃亏的还是县域自己。要摒弃设限思维,加强县内规划和设计,将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着眼全产业链服务,全区域配置资源,打破流通藩篱。同时要推动县域之间互通联动、深度整合、共享资源、错位发展,一盘棋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