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的“楼兰美女”木乃伊可知,楼兰古国是欧罗巴人种下的吐火罗人。
楼兰古国官方语言是中亚卢文,而他们的民族语言却是“吐火罗语”,这也间接证明了楼兰人应该属于吐火罗人。
楼兰古国在现今还存有后裔,只是他们被北魏灭国后,绝大多数楼兰人融入了其他民族,生活在新疆地区。
1、辉煌的楼兰古国
班固在统计西域国家时,统计出西域三十六国,楼兰便是其中的七大强国之一。
在司马迁的时代,按《史记》记载,楼兰国的规模为: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
楼兰国在罗布泊西部,位于丝绸之路的补给线上,所以无论是中亚的商人往来汉朝,还是汉朝的商人要走出去,都需要通过楼兰国。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在一片荒漠之中,出现了楼兰这样的绿洲王国,来玩的商队带着各自的商品在此销售、补给给养。
久而久之,楼兰国便成了丝路上,一个国际交易市场,楼兰国也因此富裕起来。
2、楼兰古国消亡的原因
一、政治上的劣势
楼兰古国既是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又是西汉和匈奴争夺西域管理权的重要的助力,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政治上的战略意义,楼兰成了匈奴和汉王朝之间摇摆不定的墙头草。
进不是,退不得。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一》: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当地。”上直其言,遣归国,亦因使候司匈奴,匈奴自是不甚亲信楼兰。
楼兰在这种摇摆的处境中,还面临着来自中亚游牧民族的入侵。
除了政治上的劣势,楼兰的灭亡,还和气候、地质环境相关。
二、环境的影响
楼兰,原本是沙漠中的一个绿洲国家,其水源主要来自地下水和塔里木河的补给。
楼兰所处的罗布泊,属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气候,常年干旱少雨,加上地质运动时期,河床运动留下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楼兰“地沙卤少田”。
缺少耕地影响的还是粮食问题,塔里木河河道的变迁,就是击垮楼兰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人为对环境的破坏
《汉书》中的楼兰,很美:“国出玉,多葭苇、枝柳(红柳、胡桐家胡杨)、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
对于沙漠中的国家,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夸上一句草木茂盛、山清水秀,也无不可。
但没有节制的放牧、开垦土地,加上楼兰人喜欢采集大树做太阳墓的习俗,最终使得这幅美丽的画面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令人遗憾的【传说】。
结局
到了公元448年,北魏进攻楼兰,楼兰结束了自己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命运,只给后人留下一个萧瑟的背影,其名——楼兰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