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多喂了奶后宝宝睡着了,9点多宝宝醒了。自从隔了几个月没有游水,加上打预防针,各种不安全感让宝宝特别需要我给予的安全感和爱的滋养,其他家人为了我能腾出时间做点事而抱他用尽了各种法子,他也表现出不安的情绪。
我洗完澡后,帮宝宝做了睡前抚触后陪同他睡,一边放音乐,一边哼着歌,半个小时后孩子还是不愿意睡,一直想要吃母乳。
关于哺乳,身边的朋友有和我说过的一些话,奶睡对牙齿不好,奶睡以后很难戒奶的。上瘾啦,对孩子不好的。我感觉自己认同了这些想法,当孩子想吃奶的时候,就会冒出奶睡不好的这条标签。
想起了前几天和我的好朋友———一位优秀的亲子导师聊天,也重新触动了我一直想用转移注意力帮宝宝戒掉奶睡的习惯的想法,一种充满“改变”的欲望,开启了我对无条件接纳的确认的通关游戏。我早已经忘记了她的温馨提醒:等宝宝情绪好起来后感受更好的时候去做。
我就把手放在宝宝嘴巴,让他试试替代吸奶的感觉去睡,宝宝还是不睡,折腾了一翻感觉疲劳了,决定喂母乳让他睡觉。
我像往时一样抱在怀里让宝宝吃母乳,被宝宝咬了!我感觉很惊讶,宝宝以往吃母乳当他想咬东西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手放进嘴里咬。
我有点情绪有一条标签冒出来认为宝宝变坏了,我的脸一下子变得严肃,说:“宝宝,你怎么啦!”宝宝惊讶的看着我,咿呀了几声,后来我继续探一探是否宝宝有没有改变,继续让宝宝吃,又被咬了️。
我又严肃起来,宝宝第一次看到我的不开心的表情,害怕起来,开始大哭,过了一段时间再喂宝宝,不愿意吃了,第一次不愿意吃母乳。
我感觉内在有些混乱了:母乳是宝宝最爱的,怎么不吃了?难道我做错了什么?我就不应该把手放进他的嘴巴,那以后怎么办?
当我们的内在感觉到难受,不愿意去面对已发生的事,就会不断想要逃避。很多人愿意把思维陷在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猜测中,也不愿意去感受当下的真实,以为这样会让我们好受一些,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那只是我们的自我防御而已,不经过疗愈的卡点或许在某个时候又会冒出来。
当我们回到当下,觉察那件事情时的真实的感受恰恰是我们可以突破的点。是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发生,回到当下,我要看看这背后有什么礼物。
当我觉察发现,内在有一条是信念:宝宝变坏了。我有了比较,有了分别心,那是痛苦的来源,此刻转念:当下的发生就是最好的发生,宝宝哭闹一定是有原因的,他此时此刻很难受,我可以做的是去无条件的接纳和稳稳扎根的陪伴!
扒开内在冰山的更深一层,我看到了内在有害怕,害怕会重复发生,更多是来自于未发生的焦虑。此刻转念:嗯嗯,抱抱自己,我被保护得好好的。一切是最好的安排,无论如何都是孩子的选择,孩子即使如何我都接纳。
接下来不断的哄睡几个小时里,宝宝哭哭停停,哭哭停停,同样不吃奶。我感觉到很担心,允许情绪流动,同时感受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当我选择爱,怕就远离我了。停止内在风暴翻腾,问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
接下来播放零极限的清理音乐,和孩子道歉沟通,抱着宝宝走动哼起歌来。孩子终于睡了,睡了一会醒了也吃奶了。
第二天,孩子白天保持吃母乳,到了晚上睡前的那个点,给宝宝吃母乳不吃,而且有情绪,感觉是一种短暂记忆的创伤。我继续陪伴着他,告诉他:“宝宝一切都是可以的,一切都是被允许的,妈妈陪着你。”
连着四个小时,咿咿呀呀闹着情绪,同时不愿意吃奶,感受到宝宝情绪的煎熬,表层意识是害怕受伤害,深层意识是很想吃的。我坚持陪伴和沟通,到宝宝差不多入睡,宝宝吃奶了!接着到第三天,第四天这样的陪伴方式宝宝晚上不吃奶的问题解决了。
在成长路上很多老师都说过无条件接纳和爱,我感觉自己已经做到了,而现在,孩子拓展了我的认知。而当发生事情的时候,当面对他人的质疑的时候,我们能否继续坚持自己,同时去信任宝宝,信任当下的发生尼?答案是可以的。
这是宝宝教给我的第一节课,真正的无条件接纳是什么?无条件接纳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孩子独特的个性特点,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和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和表达情绪。
重要的关键词是:当下。无论孩子当下有什么表现,有什么情绪,都允许和接纳。坚持陪伴和信任,一切都在美好的转化,孩子是来带给我们礼物的小天使。
感受和情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是我们内在的发声,它在表达我们的真正的需求。我们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够有稳定的存在感,去活出我们每一个想要的生活。看见自己的感受是疗愈的开始。尊重孩子的感受,能够让孩子从中学会无条件的接纳与爱。
感恩宝宝给我上了无条件接纳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