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佛学里说:戒定慧!
以清气养静气,清气的养成需要依赖每一天的努力和精进,就像家里的卫生要天天打扫归置,人的内心也一样懒散不得,勤勤拂拭,方得清净,干净整洁,呈现一种齐家的秩序,对于个人则是正心的秩序,把心里的东西各归其位,就是正心。秩序化入人心成为自觉,每个人自由地出入于自己的秩序中,时间久了,沉淀下来才可能养出静气出来。
家庭教育中家长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归位后才会明了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是知止。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家长用自己的静给到孩子一个自我清晰和沉淀的空间,如果孩子这杯水混浊了,把自己变成一张桌子,让孩子这杯水在你上面静静的沉淀,清澈。
所以明朝大儒吕坤说:静学为治百病.
父母有静气,才会安排好自身的秩序,活在自己秩序里,也不会去干扰他人,让他人也活在自己的秩序中;
父母有静气,会安静的听孩子讲话,在合适的点上点悟孩子一下,孩子在父母的这种凝视下就有了底气;
父母有静气,家里会传递一种和谐的温暖的氛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就自然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孩子在外时时散发着喜乐之气和和气;
父母有了静气,心才会安,心安的父母不会让自己陷在焦虑和功利中,他们知道家庭教育是植物性的 家长知道该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让自己格局更大,思想更有高度,生命更有纯度,而不要求不逼迫孩子,他们坚定的相信孩子的生命本自具足,而安心的静待花开。他们的孩子必定有坚强的勇气:
日常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是因为我们缺乏能量,如果有足够的能量,困难就不再是困难,所以我们要积蓄能量,怎么积蓄呢?从止开始,
我们日常看见孩子的问题往往出于表现层面的外显,而很难往孩子内心深处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探究其真相,家长内心的这种状态就像中医的望闻问切,好的中医脸上都有一种超越常人的静气,那是为了感知病人的病因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状态,下医医病,中医医人,大医医国,就是内心境界的差异,家长同样内心的静气厚重与否,有的家长只想解决孩子的问题,是属下医之治;有的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是属中医;有的家长想培养孩子成为圣贤,是属大医。
老师说要以正养静,写日课时要在自己心很静的时候,记录内心的感受,与自己的心对话。
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家长每天养一点静气,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底气、和气、勇气、和喜乐之气。
日课0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