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思维都是一样的,犯了“想当然”的错误,犯了“一厢情愿”的错误。
想当然地认为给每一件事情、每一本书、每一个人、每一个任务给予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
然后我又追问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没有轻重缓急的概念和意识,没有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概念和意识。
直到昨天看到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中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有的书大可不必读,但有的书值得读,而且值得反复阅读,边读边思考。
现在想来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只字不差”地听完张老师讲《经济解释》以后在任何地方碰到经济学的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就能明白作者说什么了。
这不就是花时间和心思在上面的结果吗?这不就是对付出的回报吗?
如果囫囵吞枣,光追求量的话,你可以看100本书,但当看到第101本的时候,你还是不知道这第101本书中的内容。
读到这里,自己的焦躁还是由于目标不明确,读书的目的是显摆,而不是真正掌握能改变自己生活质量的知识。
因为每当我复习一个想知识点时,也就是把不懂的东西重复看时,内心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一个怪概念、一种莫名地不淡定告诉自己:都看过了,还浪费这个时间干啥,然后整个人就懈怠消极。
最后我会停下来高速自己:重要的知识是不可能一遍就领会的,尤其是你自身比较欠缺的东西。
而且,就算你没有技术,不会编程,那写作和英语是不是也是很重要的技能呢?主要你把这两个技能联系好了,是不是也就没有必要自卑了。你是不是也算有技术的人了呢?
回忆到这里,我想起在“刻意练习”那个章中,有位读者留言说,自己每天花一个小时去做享和反思,效率虽然提高了,可是感觉啥都没有做。
笑来老师的回答是:很多人就是因为不做暂时看不到结果的事情,所以才导致终其一身也学不会这么简单的技能。
也许我就是这样的人。
是时候重新阅读了,是时候实践自己的耐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