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担心你的孩子没有和其他朋友在院子里玩闹,而是在后院的一棵苹果树下独自坐着。其实他更有可能成为被苹果砸中的人。
同事的孩子最近转学了,他找了些办法把孩子换到了一个条件更好,但离家稍远的小学。
有一次,他叹着气跟我分享他去参加新学校第一次家长会的经历——班主任告诉他,孩子上课听讲认真,很安静。而且基本是老师讲一遍就能听懂学会。但是他总是不爱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儿,总是自己待着。
“唉,这孩子从小到大挺省心的,就是不合群……”
他言语中带着担忧和无奈。
“这有什么可担心的,”我问他,“老师分明是在夸孩子聪明,读书专心。”
对我这种家长来说,老师这样的评语简直就是在发糖。而我的同事仿佛已经跳出初级阶段,在对抗更高一层的困惑了,也就是更难解决的孩子性格问题。
“我担心的是他太独了,将来不会和人相处可怎么办啊!”同事苦笑着。
这个问题对我和他来说都太高级了,我没办法给他支招。只是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内向性格成了孩子需要改正的问题?
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家长,你会如何看待老师的这段评语呢?
事后在我征询过意见的人之中,绝大多数和我同事的想法是一致的,他们对老师的提醒是赞同和感谢的,都认为内向不合群是一个需要重视和尽快纠正的问题。甚至比上课不专心听讲问题更为严重。
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合群是最理想的状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校很多安排和规矩简直就是为外向孩子而设立的。孩子们上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着接受社会化。而内向的孩子难免会作为问题案例的典型被学校和老师挑出来。
我同事的担心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成年人的工作和社交就是要和陌生人一起合作,而且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哪里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彼此的能力、学识和内在品格,成年人每天都会面临着“如何给那些陌生人留下好印象”这样的问题。在这种社会关系模式下,人们要想把公司最新的产品推广营销出去,就要先把自己营销出去。
于是这种价值观开始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体系开始偏向外向性格的人,包括学校对孩子的培养方向,也在往外向性格偏移。
于是,孩子出于种种原因,陷入了被迫发展成外向性格的境地。我们总认为变得外向些不仅能让孩子以后更加成功。我们把这种自我营销手段当成向世界宣告一个孩子天赋的方式。
01、内向者的优势
如果我们换一个问题,把孩子换成成年人,看看我们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你真的认为内向的人会比外向性格的人更差吗?
可能我们每个人闭上眼睛想,都认为最好的领导者应该是外向健谈开朗包容的性格。但睁开眼看看,实际生活中,明明有很多内向安静的人在领导者的位置上做的得心应手、顺风顺水。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亚当.格兰特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将陌生的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叠衣服比赛,看哪个小组在10分钟内叠好的T恤数量最多。不过每个小组中都安插了两名演员。在有的小组里,这两名演员会表现出很被动,只是听从小组领导的指示。而在其他的小组里,两名演员则需要多提建议,向小组领导提议用创新的办法完成任务。
比赛结果:内向型队长更愿意听取和接受建议,当他们搭配喜欢主动提建议的队员时成绩更好。而相反,那些外向型队长更适合搭配听话执行力强的队员。
实验结论:内向型人才在领导原创性的工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有着倾听和采纳他人意见,并且更愿意激发大家工作中更加主动。
而另一方面,外向型领导者可能会在处理事情时过于坚持已见,这样可能会在工作过程中失去很多来自他人的宝贵意见,会让成员变得消极。类似的实验案例还有很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曾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创造力本质的研究。经过重复测试得出结论——内向者比外向者创造力更强。
内向者喜欢独立工作,而孤独是创新的催化剂。你必须高度精神集中,去直面挑战而不是依赖他人。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内向者知道如何与自己灵魂深处的思想交流,并在那个安静的世界里发现自己的潜能。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内向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将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肖邦的《夜曲》、谷歌、哈利·波特系列等伟大的创造和作品。
02、父母的升级
如果孩子不合群的问题,是比读书学习更升级的问题。那父母又该如何去升级自己去应对这类困惑呢?
父母的升级,或许正是从接纳内向并不是一个不正常的事情开始。
那么,对于内向性格孩子的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引导孩子去发挥他的性格优势呢?
美国作家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写道:
对于一个内向的孩子来说,你能为她做的就是在她对新鲜事物做出反应的时候陪在他身边予以指导。内向者不只是会对陌生人有反应,也会对新的环境和事件有所反应。所以,不要错把孩子对于新环境的谨慎当成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他的畏缩源于新事物或过度刺激,而不是惧怕同他人的接触。
03、建议与方法
苏珊·凯恩在书中还为内向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方法:
一 、不要告诉孩子他有“不合群”的特点
当然,“不合群”这个词往往会被包装成“腼腆”、“高冷”、“胆子小”等等。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在社交中更加放松,那就不要让孩子听到你用这类标签评价他
。孩子会对这个标签信以为真,甚至把社交时的紧张当成自己的固有特点,而非一种可以自我控制的情绪。随着长大孩子也会知道“不合群”在当今语境下不是一个好词,因此,不要让他因为自己的腼腆而感到羞愧。不要让他接受社交障碍会与耻辱挂钩的这种价值观。
二、 试着多问孩子具体问题,而不是“今天乖不乖”
在和孩子沟通时,很多父母提出的问题是“今天上课听老师的话吗?”或者“今天乖不乖?”,可是很多孩子听到这类问题,会认为父母想要的无非是一个肯定的回答,于是孩子并不愿意跟父母分享他们在学校里的经历。
尽量避免这类提问,改为用温和而不带主观色彩的方式从你的孩子口中获得信息,尽量问他一些明确、清楚的问题,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比如不要问“你今天怎么样”,而是问“今天在数学课上讲了什么?”让孩子通过一个他思考后的回答,和你分享他的感受。
三、 让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兴趣爱好,从而适应社交环境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例子,一些内向的孩子最后蜕变成一个开朗健谈的人。但是,也许并不是这些孩子改变了,而是孩子所处的环境变了。就像成年人因为不开心就裸辞、拉黑,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舒服的工作和交际圈。父母应该让内向的孩子自由去寻找最能激发孩子能量的科目,让他继续在上面下功夫。
并且帮他寻找那些既可以遇见其他孩子,又可以有足够自我空间的活动。教他在大团体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当孩子感觉到他在小组中应该做什么贡献时,他就会觉得舒服多了。
可以陪同孩子参与一些他必须张口讲话的场合,教会他从人群中寻找对他友好的人,同时教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交策略,鼓励他时刻保持自信、微笑,跟对方进行眼神交流。这些内向的孩子在准备充足之后也会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
四 、鼓励和称赞孩子,而不能操之过急去接触全新的环境
内向者也会像外向者一样寻求他人的陪伴,只是情况会少一些而已。最关键还在于要让你的孩子逐渐接触到新的情境和人。注意要尊重他们的限度,这样你才能培养出更加自信的孩子,过分保护或强迫他们都不会得到你想要的效果。
让他知道他的感受是正常的,根本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一定要按着孩子们的步伐,不要太催促他们。你可以试着跟其他的孩子介绍他,或者,轻轻地把手放在他背上支持他,让他能感受到你的存在,并从中获得力量。
当他遇到社交问题时,让他知道他的努力会得到你的称赞。比如告诉他:“昨天我看到你和几个新认识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我知道这可能很难,但是我真的为你骄傲。”慢慢地,你的孩子就会发现,打破他为自己筑起的保护墙,也会在另一端发现乐趣,也会学会自己去打破这堵墙。
五、 不要让父母紧张心态导致孩子更加不自信
作为父母需要确保你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想拥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人生,途径其实有很多。即便各种迹象表明你的孩子因为内向而在学校不受欢迎,也不需要担心。
儿童发展专家认为,孩子并不需要在学校受到大部分人的欢迎,但是能有一两个亲密的好朋友,对于他们的情绪和社交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孩子需要的是获得社交技能,而不是要变成学校里最活跃的焦点人物。
换句话说,不要担心你的孩子没有和其他朋友在院子里玩闹,而是在后院的一棵苹果树下独自坐着。其实他更有可能成为被苹果砸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