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虞莹老师的《敏捷学习》的分享。以下为相关分享笔记。
敏捷学习,即敏锐又快捷的学习。
为何需要敏捷学习?
因为现在是一个快速学习、快速迭代的社会。现场调研显示,大多数人今年都很忙,且明年会更忙,但都觉得明年会有更大提升空间。
因此,学习是我们的一个长久主题。以往终身学习标签显得非常高大上,是专属于牛人的标签。而现在有好多人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自己的标签。
要敏捷学习,就要有敏锐的感知,要有洞察力,能从简单的技术工作中提升专业能力,这需要勤快、需要思考、需要领悟,不能想机器一样工作。
此外,还需要具备快速掌握新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一个快速获取信息及学习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有一个适应环境的能力,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并且要与优秀的人进行链接,与优秀的人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达尔文在进化论里面谈到,能生存的动物并非智力最高或者武力最雄厚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因此老鼠和蟑螂从远古生存到了现在。
当今环境下,大多数人的生活已不是过往的三段人生:上学、工作、退休,而是现在的多段人生:上学、工作、斜杠、转行、进修,安可、退休等等。
过去的稳定、变成了现在的多变,中间的过程变得异常精彩,跌宕起伏,每个人都得做好准备去应对。
怎么应对如今的激荡工作和生活?武装自己!提升自己!这第一步就是学习。
老师讲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论:E式学习金三角。
一个例子是马斯克的航天路。马斯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他也是一个奇人,每天阅读2本不同科学的书,令他拥有极大的学识,并且将所学内容进行迁移,即“迁移学习”,将一个领域里获得的知识与另一领域进行融合,产生出奇妙的想法。有传言说,他建立那么多公司其实只为了解决一件事:让人类在火星上生存,于是他研究低成本火箭,研究通信,研究新能源汽车。回到他创业的时候。他的火箭是通过他自己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一步步学出来的!在他创立SpaceX之前,他还创办了西方世界的支付宝:Paypal,让他积累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又加入了一个有关火星航天工程的协会,在里面认识了很多专家。他原本的想法是向俄罗斯买火箭,结果没谈拢,于是他就自己去造火箭。
另外一位是国内的李一诺,有关她的教育之路。
原本她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全球合伙人,后定居北京,有三个子女。子女长大后,她为物色好学校费劲了心思,她发觉在北京没有合适的,没有符合她要求的,少数符合要求的又由于学区原因上不了。之后她就去读国内教育行业的专著经典《中国教育在何方》,又多方拜访民办教育的法律专家,了解有关民办教育在国内一些情况,包括立法层面。最后她开始建设学校,还把学校开到了美国。
虞莹老师想表达的是书、人、事这金三角。
没有专业知识就去阅读经典,去阅读有关工作的专业书。
但这还不够,要结合实际,因此就要去靠近卓越的行业专家,向他们虚心求教,获取一手信息,获取最新的信息。
最后通过种种方式,完成想要办成的事情。
这其中,就针对书、人、事,有三个问题。
如何看书?
虞莹老师主要介绍了主题阅读这个方法。主题阅读是指对某一个专题,去读不同的作者写的书,以进行对比的、批判性的阅读,从多角度多维度对一个话题进行深入、拆解、分析、解读,以使得自己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如何找人?
现在有很多付费的找专家的网站,比如在行,比如分答。此外还有一个很火的链接人的网站 Linkedin。在上面有很多各行各业的领域的专家,可以通过付费等方式与他们进行链接,在与他们链接之前尽量要做好准备,将与自己问题相关的行业、理论研究透彻,与他们交流时显得专业一些,别人也会慎重的对待你。
此外还可以加入一些社群,要加入本领域最活跃的组织,进入核心圈,在其中找到幸福感,成就感,这样就可以在里面扎的更深。
要想与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接触,达成更紧密的联系,还需要共同一段共同的经历。举个例子,一些去读 EMBA 的人,都要去走一遭玄奘之路,即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进行一场马拉松比赛。众多学员一起跑步,经历这个漫长的艰辛的挑战过程中,与其他人分享了这段经历。回来之后像度过一段战友情一样,就会异常的紧密。
如何做事?
老师提出的方法是最小化行动以及复盘迭代。
最小化行动指的是要从事情中学,不要只看书,只看书没有用,脱离实际,与实际之间缺少紧密的连接,缺少具体情境和背景,流于表象和理想化。
复盘迭代,首先要有结构化复盘思维,结构化复盘的内容有六点。分别是:回溯目标,对比结果,全面分析,设计行动,跟踪优化,总结固化。结构化复盘的根本目的是要从成功和失败中学习精进。
可以需要养成一个小习惯,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
今天有什么事情做的特别棒?
今天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有一个实例,有一家公司的日志是这样的:
所有员工都要写下每天要完成的n个事项,
所有高管每天都要做一件和人才相关的事情,
所有职员每天做一件和文化相关的事情,
以及所有的人都要进行一次自我反省。
虞莹老师在课上引用了不少名人名言,也概括了一些理念要点。这里摘录了其中的四句金句,共大家思考:
1.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么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任何东西。
2.学习的本质是 get insite,学习的目标是追求进化。
3.对继续学习的渴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人生态度。
4.要让你自己觉得最厉害的是在未来半年内发生。
之后虞莹老师请来了重量级的嘉宾丁布老师,给大家做敏捷阅读的分享。
丁布老师是一个阅读量非常大的大神,他一年读书的数量超过千本。在这次来参加分享会的时候,他背的包里、拎的袋子里装满了书,准备会后去星巴克坐几个小时,把这些书看完。
在分享的过程中,他提到了几本书,有《Ted演讲:如何高效的学习》、《超级快速阅读》、《快速阅读》、《越读者》、《原则》及《终身幼儿园》。丁布老师在这些书里面分别总结提炼了一些内容:给你一年的时间,能否准备一场18分钟的演讲,让台下听众掌声不停?看书、演讲的时候,要频繁调用以前所读书籍的内容,对当前观点进行交叉、补充、对照、对比等等,也在进一步加强记忆。阅读时,要养成一个呼吸的节奏,吸是指对信息的学习、攫取、输入。呼是指信息的分享输出。此外,也要多尝试跨界去阅读一些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开阔我们的视野。另外,还需要去了解作者,了解他写这本书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厘清他的立场、以及写这本书的原有,以助于理解此书。此外我们还要有一个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的态度,就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且不怕犯错,同时也不会在乎别人会批评指责你,要尽情的尝试,尽情的玩,尽情的与人结伴,充满激情去完成一件件任务,一个个游戏。还要有创新自信力,要做出自己想要创造的东西,不要被世俗所捆绑,羁绊。
表达
丁布老师还做了一些概念的分享,比如表达的时候,无外乎表达三种东西:知识、观点、情绪。因此我们在沟通和表达的时候,要根据我们的目,合理选择到底是分享知识,还是与人辩论的观点,亦或是发现我们的情绪或者是做一个生动的演讲。
复盘
我们还要定期做复盘,复盘的目的,一个是要总结规律,将一些具体的事务横向对比之后,总结概括出具有共性的原理和规律,从而预判未来,增加对这些事物的理解能力。还需要频繁的自我迭代,让自己比之前做得更好,做得更快,犹如快速迭代发展的计算芯片一样,处理能力越来越强。
了解人性
我们所常做的一些活动,其实是违反大脑的正常运作规律。大脑在正常状态下厌恶思考。所以当我们在阅读思考学习的时候,其实都是在与大脑进行对抗。这三个活动都是反人性的,因此我们要与大脑进行一个抗争要刻意去做一些事情。
教育与成长
国内外的教育,美国的教育,都比较开放比较重视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他们的教育的路线都是一路向上,每个人在每个年龄都是在往上走,都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想要干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而中国这边的趋势走向是先增后平。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遇到第一次迷茫,在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会遇到第二次迷茫,于是就呈现出一个初期快速增长,中期开始平缓,乃至平坦的阶段。
丁波老师有一个建议,读书尽量读英文原著。他本身是理工科出身,对英文也不太行,后面逐渐练起来了。
关于阅读,老师又分下了几个小点。
第一点,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获取知识还是进行思考,亦或是进行娱乐。不同的目的,就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读阅读的角度。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讲到读书一共有四个方式,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种方法分别对应的是最基础的最普通的阅读。快速的浏览,翻阅阅读。细细品味的精读。以及对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不同作者的书进行对比,比较等等。
读书拥有五种方法,分别是听说读写话。
此外读书也讲求群体,有一个人的阅读,也有一群人,一在一起的群体越多,丁布老师正在推动后者的运动。
读书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阅读的习惯,最后会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第二个是读选择书的能力,最后会演变成一个甄选的能力,判断的能力。
老师读了很多书,于是就会有很多人问他有关书的问题,他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有如下这些。
网上有一句话:读了很多书,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老师的答复是要有一个修正修正思维,有一个系统的思维。读书和过好人生是两码事。
有很多人想让老师推荐书籍。老师推荐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适当的在网上找一些别人的推荐的书单,并且这些书单也可以进行对比筛选。第二种是要学会自己去寻找,去比较。具体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看看里面内容感不感兴趣。
还有一个问题是说读书的时候不太专注,容易分心。这个问题与环境有莫大的关系,在熟悉的环境里,人会变得慵懒放松会对自己比较纵容。我一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对外界就比较敏感,会保持紧张,会提高注意力。因此可以到陌生的环境里面去看书,比如咖啡馆。
要学会独立思考,你的观点和别人的都一样,那你的思想还有什么意义?
要有一个空杯的心态,归零的心态,不自满,从零开始。
对于读书老师也推荐了几个诀窍。
第一个是读书的呼吸,要有信息的获取,知识的获取同时还要有分享践行的输出,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是环境和专注力有莫大的关系,因此要找到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此外专注力还和书的类型有关书的内容有关,人脑总是倾向于听故事,因为人比较倾向于情境化的场景,因此可以在专注力不够的时候看此类书籍。
最后要学会质疑,说出的内容只是一家之言,这是一个作者的观点,未必正确,可能有偏激狭隘片面的地方。
老师一年里能读1000本书,他也有几点感受,第一点是他的基础非常扎实,思维很开阔,演讲或者表达的时候都可以信手拈来。
心流是一个很奇异的状态,达到极度的专注,要达到入心流的条件,有两点:一是要接受有挑战的任务,二是自己的技术专业能力与完成这个任务达到一定的匹配,任务对你而言既不会太过容易,也不会太过困难,让你享受其中。
读书要有内驱力,一个是要自己的主动性,第二是要专注要精通一门领域。
第三位分享者是颜博主,来分享他的写作。
他开设了一个天生会写作训练营,叫大家去写文章包括一些爆款的软文或者是一些转发量,关注量非常高的文章、
他分享了三点写作方法是三个思维:
第一要有用户思维,要了解你的读者是谁?你的读者在阅读你的文章过程中会得到何种好处?
第二是要有故事思维,这点和丁博老师之前分享过的,与人脑的偏好有关,偏向有情境化的场景,因此故事思维就要营造情境场景来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个故事阅读这个故事。第三要有销售思维,要创造需求引导读者去消费、行动等等。
最后虞莹老师还送了一本红宝书。她亲自设计了这本书的封面,上面有几个关键词,是老师认为的幸福感来源。
第一个词叫确定性,因为人在确定的环境中,会感到安全安定稳定
第二点叫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刚好矛盾,不确定性的幸福感来源在于挑战在于陌生,在于新奇。
第三个词叫个人成长,个人成长之后就会解锁个更多技能树,拥有更多技能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畅游得更欢。
第四点链接和爱,能获得关怀和温暖。
第五点,价值贡献主要是指自己的价值,自身的价值变高了,才能对外做贡献,最后才能影响到他人,他人又影响到你,成为一个正向的循环。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虞莹老师工作事业成长的分享,她特别提到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并非绝对正确,需要带批判的眼光去看,正如她现在去看一年前写的东西,并不认为全部都正确需要随着学识见识经历的增长逐步修缮改正。最后一点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一个问题,今后如何让自己变得有价值。